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59|回复: 18

行游在黔桂边界的草苗村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2 17: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行游在黔桂边界的草苗村落
(一)

   
今年五一,在好友紫夏老师的相约下,实现了一直未能如愿的梦想——寻访草苗,听三个声部的明歌,穿蒙古式的长袍、吃地道的油茶、观黔桂边地草苗民居,住草苗百年吊脚木楼······
那是一个晴好的日子。
联系好车辆后我和紫夏老师、建设局的吴兴珠一行就往第一站龙额亚罕方向驰去。
   
黎平到龙额的路段其实并不远,只是到中潮后由于在修高速路原来的路面被破坏雕,颠簸厉害且耗费时间。等到我们到龙额时候已经是中午1点了、还好我们已经事先叫龙额的网友安排了伙食。
   
地道的农家饭在龙额归养河口一家新开不久的饭店吃。很香。饭店的老板也很热情。哥还叫来了他的几个好兄弟一起过来招呼我们。饭后还特地安排杨帆主任陪同我们前往亚罕村。
   
要去亚罕村首先得翻龙额对面的那座大山,再沿南江河而上路过古榕村落古邦侗寨,后再翻古邦对面的大山,才到。
   
山路蜿蜒崎岖。好在我们的驾驶员(高速公路的工程师莫)训练有素,车况也好。

      
(二)
   
我们很快来到了古邦。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榕是我平生见过的醉美的古榕了。粗壮的树干约五六个人合抱的胸径。连枝桠也是合抱粗。长满绿色苔藓的枝桠向四周伸展约五六十米来。
   
整个榕树外观呈球形,如一把翡翠的华盖,荫庇着这方儿女。整个古邦旧因了有此古榕灵气顿生。小杨告诉我们在南江河畔榕树有多。像古邦这样的有着由内而外的美得古榕在方圆几百公里也是稀有的。
   
资料显示古邦原来是一小乡,明清时期木商文化繁华,外来运木头的商人见这方的姑娘灵秀纯美,歌声缠绵悱恻,人品善良脱俗,木商就迷恋上了,留下来当女婿的还真不少。
      
所以古邦也就是姑帮的意思。你想啊,家族中有一个做木商生意的姑爷,要是缺银钱少口粮还不是首先找姑妈姑爷帮忙接济!

   
(三)

   “
看来你们的车要在这休息啦,小杨告诉我们去亚罕的必经之路是要先涉过南江河再走山路6公里才到。
   
亚罕一带有2000多人,我的家乡都通飞机了,这里居然连公路桥都还没见。
   
这几天南江河畔下雨,车恐怕是没法涉水了。怎么办?小杨说事实联系下亚罕的支书叫他来山脚接我们。否则我们在天黑前世没法到达目的地的。
   
摇摇晃晃的南江河木桥被我们丢在了脑后,我们边走边等支书的车来接。
   
古邦也在我们的脚步中渐行渐远了。
   
面的在我们面前泊住了。是支书的车。
   
之字路一直在延伸。车窗外的风光旖旎,山峦叠嶂,万山披翠,有零星村落散居山里。饭前屋后有水打在梯田里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7: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
噼噼啪啪的鞭炮从车窗外传来。
  
停车。下车。我们在前来迎接的亚罕村民的笑脸和鞭炮声中安然抵达。
   
有一群小姑娘飞快的跑进来后又羞涩的散去。支书说她们要去打扮下,着上节日的盛装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有啊婆从吊脚楼上的小窗户伸出好奇的眼睛打量这群看似异族的考察团。啊婆的头上随意的围着一条青布头帕,五官清秀面容慈祥。看的出年轻时一定是个大美女。
  
有好多人在学校边。聊天的老人,吸旱烟的老者。背孙子的奶奶。听到鞭炮声从家里飞出来的顽皮小子,光着小脚也不觉得冷??
                  
(五)
  
断断没想到若干次在草苗论坛见到的那山那水那人,顷刻就真真切切的在眼前了。亚罕我这一生中曾若干次听说的的黔边草苗寨就在眼前了。
  
但见山寨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依山就势而建立。有少部分人家正在改建砖房。大部分还保存在楼上生火做饭楼下关牲口的居住习俗。。。。。
   
村寨的姑娘打扮完毕后陆续来到操场。有手持芦笙的男子也在边上等候,少顷,男子吹奏芦笙,步伐古朴庄重,芦笙曲悠长而富于浑厚。超重低音,高音和着姑娘们蹁跹的舞步,顷刻整个寨子热闹起来。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有的还自发加入踩芦笙的队伍。
我队的吴兴珠居然在这时候也说起了当地话还有板有眼的在跟着曲目哼唱~~··(后来才知道此君有一姨妈就是该寨的著名歌师)难怪一路上此君异常兴奋。定然是想到了可以再次聆听姨妈的歌声了吧?
(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7: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吴的姨妈是在我们的晚宴上见到的。一袭素净的地道草苗服饰,简洁的青布头帕。大襟衣镶七色彩布条沿着衣襟而下,姨妈皮肤白皙,唇红齿白看上去顶多四十来岁(实际已经60了)。
   细看此服饰以自织自染的纯棉青布为主要材料。辅以大红大绿大紫老黄粉黄粉红等色布条顺着大襟衣服的前襟滚边镶嵌而下。似七色的彩虹
清秀典雅庄重又不失娇俏、花边配色大胆艳丽、绑腿则配以手工绣方块彩片与青布相接。方正配色协调大胆、图奇特美观大方。一般女性上衣要宽松长至膝盖,穿着时候还要束上宽四指长约一米的大绿色为主色的手工编织的腰带,腰带两端配上约三寸长七彩丝线惠,自然垂落于前腰。
     更为奇特的是那方两尺见方的青布头帕,宽尺许长约两尺,凡是成年的草苗妇女均要在头上围上这一方头帕。头帕从额前自然向后绕露出眉眼和耳朵,在发髻下面自然打个活结,头帕顺势绕到两肩露出七彩的镶边,有平绣的七彩波纹,有数纱绣的花草,所选彩线和色彩搭配无不与大襟长袍相互映称,栩栩如生。围上此头帕后,整个面部轮廓明朗面部清秀自然不落俗气。
    姨妈在酒桌上端庄的一坐,再轻轻启齿唱起了自编的“明”歌。歌声绵长悠远,热烈纯美。支书告诉我草苗人无论吃饭喝酒都要酒歌相伴,谈情说爱要情歌为伍。
     中老年则相互对唱即兴自编的“明”歌将人生的哲理,将生活的乐趣、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部编织在三个声部的“明歌”里,或戏谑、或开怀、或回忆、或说教、或农事、或婚丧嫁娶、或山水田园、或阴晴圆缺~~~~~~在“明”歌的娓娓道来中四句歌词或繁复或简约、或大方、或委婉、或比兴、或明喻、或鼓励、或批评或戏谑~~~~都在他们的歌声里体现。
“明歌”的演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他们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拥有“明”歌越多者倍受人尊敬。
    姨妈是这一代出了名的歌师年轻时候追求者众。要不是因为家规严格。(谷种可以混。人种不能混,女还舅家,草苗嫁草苗)。她早到大地方享福去了。不过也好,有姨妈在,就有“明”歌在。草苗的歌很奇特叫“明”歌,有学者考究过,是不是明朝时候传下来的歌?还有在演唱方式上,大部分添加有汉语和侗语,但是又自成体系。说汉语的人和说侗语的人来听此歌也未必能听懂三分。
    姨妈会自编歌。所以她的徒弟和粉丝也不少。包括她的外孙吴兴珠,虽然年少就外出求学后工作县城,但是早年跟姨妈学的歌却数百首,且也能即兴编歌演唱应对自如。
     姨妈在酒会和歌会上的即兴演唱,无疑推波助澜,锦上添花。酒会上她师徒几个对唱起来还没过瘾,室外闻声而来听歌的群众已经将我们就餐的木屋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姨妈只得在凳子上端坐,摆开了对歌到底的架势。

男队,女队自发组成。你问我答你唱我还,其乐融融。细听还真有三个声部。高声部主旋律亮丽清新字字珠玑唱词明晰,中音婉转悠扬应和着高音,部分唱词可以忽略。低音浑厚绵长,讲究的是和声和韵味,歌词可以忽略也可以明了。收放自如,歌者相互照应和谐统一,在大山的夜里宛如天籁神韵......
      有寨里公鸡打鸣,很快融入了我们的“明”歌会里.....  歌者,听者均已经忘却了时间空间的存在。
     歌者既是听者。听者既是歌者,无论歌者还是听者均如醉如痴,分不清哪是歌者哪是听者,歌者听者在随时互换角色,笑声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今夜,注定无眠.....


( 七)三江归斗行

   翌日,原路返回。有三江的胡伟梅姐等在等我们.
  汽车在沿江而下。路面好,心情更好。一路上因为选点在归斗村,怕错过,梅姐就一直在用短信息给我带路。

不久就到达了归斗。
    新建不久的寨门,雄伟高大,纯木质结构,由寨中的退休干部发动从村民投工献料和部门捐资后建立。寨门的风格和侗寨的寨门大同小异,都是三开间,中间走车马人畜,两边设有简易的休息厅,柱子的底部还别具匠心用石头雕成了鼓样的柱垫,寨门的右边休息厅内阴刻一大石碑,记录修建寨门的过程和个人集体捐资的情况。从碑文中看得出该寨中人才辈出,历届都有能人,近几年还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局长等等。
     寨门建在进三江县城的公路边。根据梅姐引导说是归斗寨上去十分钟就到。

不过在梅姐和小胡书记没到来之前,我们在门口小憩。发现通往归斗的公路已经硬化水泥路面平整畅通。
     在寨门左边有一户人家用自家的吊脚木楼开了民居接待店,一楼主家正在烤米酒,香味诱人垂涎。到二楼一看别有天地,宽敞的堂屋是饭厅,饭厅后厨房,铁锅里吱吱香的是苗家的油茶。老板善意的请我尝尝,香脆可口至极!从楼上眺望四周青山如黛,山上寨子的四周还传来采茶姑娘的笑声。归斗的连长告诉我们该村户户都有茶园,还有一家茶青加工点。生产的绿茶和红茶都发往福建等地,在清明前后最高的可以卖到1200元每斤,供不应求。除此之外当地村民都有技术,进城务工或者南下打工的都能够挣钱回来。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半山腰。
   归斗这一三江的草苗寨,系我们此行的第二个寻访考察的草苗寨就在眼前了。百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山势越发陡峭,归斗的吊脚木楼从下往上看就显得越发的险峻。随便走入一户人家,一楼关牲口堆放杂物,二楼设宽敞走廊,简易的美人靠,走廊内侧是厨房,厨房的两个“偏撒”可住人也可放谷物,三楼就是主客卧室。感觉跟侗族的吊脚木楼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7: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当汽车在一宽阔处前停住的时候,归斗满眼的绿色就扑面而来。
    山顶上是大片的古松。苍翠遒劲宛如守卫的士兵,松树间隙是阔叶的乔木和大片混交林。巍峨的山间带状分布的是各种茶园。红茶绿茶的基地腰上就是聚居的归斗人。
   归斗也是草苗。只不过民族志书上居然没有他们这个族别。然而他们的确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绝不是外人传说的汉族变的侗族。
   听当地人讲,他们的祖先明朝时期就从北方迁徙而来,妇女的青布头帕简洁大方实用,在迁徙和逃亡中可以遮风挡雨,也可以当面纱更可当武器吓走猛兽,长袍大襟衫和腰带使走起路来更快捷,纯棉的布料冬暖夏凉。
     当然最奇特的还要数“明”歌,有的歌师可以即兴编歌数千首不重复。演唱的时候可长可短,一咏三叹余韵悠长。
     想起刚在中央电视台出名的草根明星朱之文,他不过天生一副好嗓音翻唱别人的歌运气好被评为发现罢了。比起草苗的歌师的才情那是没法比。我想要是哪次有机会让他们上下春晚或者央视三台没准这原生态的无杂质的三个声部的草苗“明”歌也会一举成名!
       经三江的小胡告诉才知道。广西的有关部门正在为“明”歌走向世界努力,已经在做申遗的文本了,这应该是个值得兴奋的好消息。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中能够如吴兴珠等会演唱“明”歌的已经不多了,再过几代人“明”歌还在么???
     传承发展保护开发相互之间的矛盾该怎样解开????专家在探讨我们也在纳闷。         艳阳天2011-5-22于黎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7: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艳阳天黎平 于 2011-5-22 17:11 编辑

  一次上图文受到限制,只好这样来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20: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那张牌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0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那天我没有时间去呢,看到艳阳天的这一组片子,下回一定去走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1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各位回帖。下次我来当导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11: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优美,拍摄详实.喜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3 11: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艳阳天黎平 发表于 2011-5-23 11:22
多谢各位回帖。下次我来当导游。

去了2次,都没遇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2-20 06:24 , Processed in 0.17205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