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南山 于 2018-12-25 09:09 编辑
座落在路西中心村徽水河畔,原来长度为1500米,现完整保留800余米,埂内200余棵古树茂盛,翠竹成荫,天然植被良好,呈现植物多样性,盛夏酷暑季节是游客休闲纳凉的极好去处。古埂建于宋徽宗年间,已有千年历史。三溪是旌德主要的出水口,全县80%以上的河水都从这里流出。山区雨大水急,每到夏季,雨水泛滥,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为了防止河水淹没田园,河边的村民建起了土埂,但总是容易被冲毁。到了元代,时任旌德县尹王祯指导百姓筑堤拦水,并在堤上种上树和竹子,以树竹护堤,利用生物防洪。王祯是著名农学家,在旌德除了改进木活字印刷、著《农书》这些成就外,在水利工程上的智慧,在木竹埂上得到充分体现。一般地方的竹子都是空心的,但木竹埂上的竹子都是实心的,我们叫它们"木竹",木竹的固埂效果更好。河堤牢固了,抗击洪水的能力也强了。路西古埂清代的长度有5华里,现在约1.5公里,古埂分东西两段,古渡口往下是西段,全长约600米,这里是古埂东段,将近千米。和西埂相比,东埂的植被更好、生态更优美,堤埂上茂密的修竹间生长着姿态各异的三角枫、枫杨、榆树、女贞等古树有200余棵,都有200年以上的树龄。这些树弯弯曲曲,满身的斑斑洞洞,都是与洪水搏斗留下的痕迹。路西村保护生态的意识很强,在实施徽水河整治项目的时候,有设计人员提出,要将古埂上的树木全部砍掉,用浆砌块石建成护岸,村两委就是不同意,顶住压力,据理力争,最终打动了设计部门,采纳了村里的意见,将这些古树保护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