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建民 于 2016-2-4 17:51 编辑
俗话说“二十八,蒸枣花”,指的就是春节前的蒸花馍习俗。近日,在山西孝义天福广场院内,一系列民俗活动如火如荼,这是一组正忙着做花馍,各种造型美观、形态逼真的花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在制作现场,大家用面团和豆子、红枣、胡椒、食用色素等材料,用剪刀、木梳、顶针、细竹筒、灯芯等工具,或切、或揉、或捏、或揪、或挑、或压,做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放入蒸笼中蒸,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馍新鲜“出炉”了,模样儿着实惹人喜爱。
我的母亲是一个蒸花馍的能手。每当逢年过节或是村子里谁家遇上婚丧嫁娶,母亲就要被请了去帮人家蒸花馍.家乡流传着一种习俗,凡遇到什么值得纪念或庆贺的事情,都要蒸花馍以寄托纪念或庆贺的感情.过去,我对蒸花馍并没有看得很重,有时还觉得农村人这样做有些多此一举.馍,反正是要吃的,何必费力劳神地去捏去塑呢?前年,家乡的花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送到省城、首都去展览,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观众.我才懂得了这花馍原来还算得上是一种艺术品,才意识到了自己过去对花馍的看法是一种偏见.于是,我便对花馍产生了兴趣,生发了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品的愿望. 蒸花馍的盛季是农历年前后.因为这一段时间甚没有什么农活,农村人把一些重大的事情都到这个时候攒.什么娶媳妇嫁女,给老人祝寿过生日,给死去的爹娘过三周年,都挪在了年前年后,再加上原有的什么 “腊八”、“祭灶”、“春节”、“元宵节”,闹得这年前年后真是热闹极了,就像每天都在过年一样。我的母亲在这期间也最红火、最忙碌。今天这家请,明天那家邀,都是邀请了去蒸花馍的。这几年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的囤里有的是粮食,他们不在乎那么一点白面。不管谁家,一遇上事情,非得蒸一锅赢人的花馍不可。母亲去蒸花馍的时侯总是忘不了带上她那一套用具:一把小剪子,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木梳子,还有一页麦镰的刃片刀子。母亲说这几样东西她用起来顺手,别人临时寻来的用不惯。 据母亲讲这蒸花馍原也是十分讲究的,不是随便想蒸什么就蒸什么。母亲说,遇什么事蒸什么馍,那是不许乱来的。母亲经常蒸的花馍还有什么老虎馍、狮子馍、石榴馍、寿桃馍、枣山馍、银子锞馍等等。老虎馍、狮子馍一般用于丧事。用它来纪念死去的亲人是表示死者生前有一股虎气、威气,以期望他的威气长存。石榴馍用于结婚,是希望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甜蜜,犹如吃甜石榴一样。寿桃馍用于给老人过生日,大概是根据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而来的吧。枣山馍用于祭灶,是希望饭食美味可口、香甜如枣、丰盛如山。银子锞馍是用于除夕和新年,这表示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发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