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是很讲究的,祈雨者扛着神龛,头戴柳条帽,耳朵上贴着黄裱。 排着队下山取水。一路祈雨调没有停止,在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变换着唱调和音调。从龙王庙下山,三、四里沟地,“叫雨”及随从的呼应回荡在两侧山梁,直上青天。 先从龙王庙请龙王牌位,然后下到沟底用水罐接山泉水,取水进神。 会首一边走一边唱诵祈祷。会首领唱完上句,众人完整地回应上句,下句接着唱亦然。祈雨调,领唱:叫善雨,把话听,咱把龙王往起升。众调:嗨!雨是真心,和风细雨救众生……下山唱求雨调,哭腔不断 呼喊般的祈雨调唱起来回向山梁。 队伍到达沟底在一个泉眼下取水后,往回走,向山的最高处前行。
抬轿人,不断地大步前后左右跑动,晃悠旋转“神楼子”,也叫“轿子”。变化出S蛇形或缠绕的圈形路线,这样的步伐和旋转称为:“参神拜将”,是给轿中之神行礼。抬轿人是雨师基本固定。龙旗招展,与柳条编制的草帽相互呼应,白色的坎肩流动在黄土地上明亮夺目。
参与祈雨的人认真而又严肃。 祭祀仪式开始,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 活动开始时,先到龙王庙请出龙王牌位。老乡凝视的眼光看着牌位,期望老龙王显灵。 祭祀仪式开始, 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 求雨舞。是一种为了祈求作物生长需要降雨,而表演的仪式性舞蹈,从古埃及、一些印地安部落(如玛雅文明)到20世纪的巴尔干国家都可发现这种性质的舞蹈。现在还在非洲干旱地区流行。 疯狂了的人们为了庄稼能有收成,为了能让老天降雨,哭喊着,“龙王老人家,下点雨哟,救万民”。 “南海龙王,下福雨哟,下下海雨洒青苗哟……四时布云,五时下哟,啊!天爷你,下下海雨救玩民哟!”乞调高亢上扬,音律夹杂着托腔,喊天呼号,起伏低廻,肺腑中透着声声呜咽。这是人们在追求自然和谐当中的心理反映,是人们面对自然悲壮奋进的写照。 取水上山后,开始围绕“拜云邀雨”的主题进行。活动在山的高处举行,向天空祈求早日降雨润田。两个村落的祈雨队争抢水罐祭天,为的是老天爷能给自己的村里多下点雨。红布包着圣水罐牢牢地拿着不能摔掉,掉在哪里,雨就下在哪里,于是有了两个村子强水的说法。 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主持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抬着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人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4.5月13日下午14点30分祈雨活动开始,至17点祈雨活动告一段落。整个程序从龙王庙内请神、参神拜神、下山取水、回到山顶、洒水布云至结束。 5月14日上午,活动继续进行。 头顶供品,依次跟进,十分虔诚。 众人手持仪仗法器绕塔行走。 使用鼓、吹、锣、镲的是问神,有规律的敲击。一边走,一边吹吹打打。汉子们的吹打曲调,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深沉哀怨,反映了哪里的人们对树木、土地、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崇尚和“十年九旱,缺水无雨”境况的无奈。 向龙王庙走去。 主持手摇法器,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走边念“求雨经”。 在龙王庙前作烧香仪式。 活动开始时,先到龙王庙请出龙王牌位。然后,将龙王牌位请入神位,活动结束后还要将龙王牌位放回原位。 祈雨活动上午8点多开始,9点半结束。 女人不能参加祈雨活动。说的是:不是不能看,而是远远地看。不能在祈雨的队伍里,不能承担祈雨的角色。有的地方参加祈雨中的男人是光身的,所以不让女人参加。 祈雨活动前后要安排唱戏,是唱给龙王听的,请龙王行好下雨。 古老的“祈雨节”,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表达了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朴实心愿;诠释了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心存感恩,用一颗柔软的心去包容世界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尊重自然,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尚。 发片前,我与当地摄影老师联系,老师们告诉我:“祈雨活动两天后,天降喜雨,十天后又降雨水,今年不缺雨,庄稼长势良好。近几年,陕西横山祈雨活动年年搞,连续三年风调雨顺,是五、六十年代以来最好的时期”。 祈雨活动当天傍晚卧龙寺上空出现彩虹柱,且彩霞满天。能否感动老天?信,还是不信,这事还真难说…… 陕西横山黄土塬是一个有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它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多看他人,多阅他乡,可以认识世界,也可以认识自己。 我爱土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