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笑-傲-江-湖

探寻历史的足迹---秦汉萧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 09: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瓦亭古城自汉唐起就雄踞萧关古道,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重要关隘之一,有“铁瓦亭”之称。从瓦亭向南,可循泾水东入关中;向西,可翻越六盘山;向北,可直取固原,是萧关古道上的要冲。
    瓦亭古城筑在蜿蜒的金佛峡山谷中。传说这里流水声如弹筝,又称弹筝峡。东汉初期建造邮亭,历代为驿道必经之地。《资治通鉴》记载有“安定乌氏县有瓦亭故关”,可见在东汉初年,瓦亭城已是一处著名关隘,是驿站兼关城的重要古城。唐代驿藏关也设在瓦亭城,因这里有城有关有驿站,所以又被称为驿藏关。
瓦亭关古城 1_conew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0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瓦亭古城历代以来都是“铁骑突出刀马鸣”的古战场。光绪三年,重修瓦亭古城,历时一年零一个月,动用兵将民工20万人,修葺后的瓦亭城依山取势(所以只有东南西三面有城门)。据瓦亭村老人介绍,解放前,瓦亭古城城门保存完好并镶有砖石,城门上又有石头雕刻的城门名字,西门称为“巩固”,有“西垂巩固”的意思;南门被称为“隆化”,意思是南接隆德、化平直隶厅,又含有“隆恩感化”的意思;东门被称为“镇平”,意思是东边与平凉接壤,含有“镇平西夷”的意思。瓦亭古城现在的城墙是清朝时重修的。由于瓦亭一带驻有军队,这里得到了开发。雨后放晴时,如果登高俯视瓦亭古城,就能看见一幅云蒸霞蔚、烟岚轻渺的图画,“瓦亭烟岚”因此在清朝时被称为固原八景之一。

   如今,行走在瓦亭村,这里残存的古城墙以及散落在村民家中的文物、乡间小道上随意堆放的碑座,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瓦亭古城昔日的辉煌。

瓦亭古城驿道_conew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顾祖禹称萧关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每当人们提起萧关,就把它与胡笳羌笛、蒿草满目、白骨累累、野兽出没无常的凄凉景象联系起来,多少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曾亲身经历了萧关道路之险要、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暴场面,用手中的笔记载了古萧关过去发生的历史。
   汉饶歌在《
鼓吹曲》中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描述了萧关周围山头报信用的烽堠处处皆是,大部队出发迎敌的壮观场面。“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域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唐代顾非熊对萧关道路荒芜,城池失陷,多少有名的人物沦为胡人统治的异乡的情景做了描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唐代李昌符到前线之前,想象萧关一带群众妇孺皆兵,共同抗击外敌时写到:“渐绝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能缝旗。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心情喜不自禁。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蓬侯骑,都户在燕然。”作者途径萧关,慰问攻袭吐蕃的官兵时,对景物做了细致的描写,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赛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作者岑参、王昌龄对萧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萧关道上牺惶场面进行了描述。萧关道上不知留下多少将士的脚印,他们告别妻儿老小,在外戍关,妻子的牵挂让人揪心,“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台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知。”表达了唐代陈玉兰、刘云两位女子深切思念为国戍边的丈夫的依依之情。 萧关 7_conew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关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东南可直驱中原大片沃土,北过黄河直至广阔的大草原,向西可通向甘肃、新疆等辽阔地域。秦、唐、宋、元等先后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秦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唐通丝绸之路,宋修城寨,元设安西王府。在历史上,萧关百姓曾饱受匈奴、吐蕃、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进犯之苦,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有的将士常年守关,由黑发变为了白发,发出“今未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的感叹,有成千上万的将士魂游萧关,蒿草满目,芦草纵生,尸骨遍野。
萧关 3_conew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过境迁,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萧关及萧关所发生的历史了,尽管山头上仍然留存着打仗报信用的烽堠,秦长城的痕迹依稀可见,但那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现在的萧关再也没有“一行书信千行泪”的凄楚与无奈和“时危多战垒,猛将守萧关”的战争场面。蒿草已经被生态林草所覆盖,古丝绸之路被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替代,中宝铁路、银武高速公路、312国道横贯萧关南北,使昔日万夫莫开的关隘变成通途。萧关道上的固原城一改过去萧条景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个曾为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传播的重要驿站,如今更是如虎添翼,信息畅通,商品繁荣,50万回汉儿女团结一心,共谋振兴经济之大计,同赴小康大道。
DSC_0947_conew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拍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sydz小牛 发表于 2013-7-3 10:05
好文章,好拍摄。欣赏!

谢谢老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精彩,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974222697 发表于 2013-7-3 10:13
图文并茂,精彩,欣赏学习

谢谢老师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3 10: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3-7-3 10:16
谢谢老师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2-8 09:41 , Processed in 0.129905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