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三月溪 于 2012-2-17 10:48 编辑
07年四月,春暖花开。我和同学相约去四川旅游。 由于旅行社“不走回头路”的设计,我们此次四川之行是从绵阳到九寨沟、牟尼沟,再往西南,经过松潘、茂县、汶川到都江堰、成都。还有乐山、峨嵋……。那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向往已久的天府之国在我面前尽显她的丰姿。离开九寨沟、牟尼沟,我们赶往松潘。 公路蜿蜒,像一条缠绕在山间的腰带。汽车盘旋许久,爬上了三千余米的高山。 一片高山草原展现在我们面前。天碧蓝,纯净得没有一丝云朵。地苍茫,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高原特有的动物——牦牛,一只只、一群群,悠闲地吃草。车往前行,渐渐看到一幢用圆木搭建的藏族风格的房子,房前飘着鲜艳的五彩经幡。一个身穿氆氇的妇女在房前忙碌,好像是在打酥油。恍然间仿佛到了西藏。四野寂静,阳光灼人——离太阳近了三千米。一泓清流在高原上潺潺而去,这里就是岷江的源头。真难以想象,浩荡的大江竟是从这涓涓细流开始。
它从这里的雪山森林中流出,一路上接纳众多支流,从一条小溪变成了奔腾的大江。从川西北高原流到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刚刚返青的草原,平缓地伸展,暗黄夹杂着嫩绿。一群黑牦牛散漫地走过来,又从容地走开去。路旁,经幡在空中随风飘动。多彩的经幡是牧民心中的企盼,每一条彩布都织满虔诚的心愿。从春到秋,从清晨到夜晚,有高原的地方都有经幡,有牧人的地方都有祈祷和祝愿。渐行渐宽的小溪在河滩上流动着,奔向远方。
面对一江之源,掬一捧千万年的清凉时,永恒就成为最好的注脚。 从高原沿山路向下。路的一侧是山崖,另一侧是岷江。这时,溪流已经汇集、延伸成了奔泻而去的江,它流淌千里的气势像从山岭深处飞腾出的巨龙,溅起的水花散发着清冽的气息,升腾起清纯的雾。
车到松潘,见城门上镌有“松州”楷书大字。城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再现着当年的风貌。 松藩,古名松州,是四川省历史名城,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 巍峨的岷山环抱着松潘古城,岷江河水围绕着城垣。穿城而过的九环线柏油公路上车似潮、人如流,那藏族姑娘的珊瑚、琥珀头饰,回族小伙子的白色圆帽,还有外地旅游者各式时髦服装,红红绿绿,五光十色,很像一条游动着的彩色长龙。 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遗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据《松藩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今天,在松藩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松藩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园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浮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1644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藩州卫合并为松藩卫时。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登上城墙可饱览周围的景色。松藩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藩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藩古城,使得整个松藩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写意。 松藩,细细品味它雄浑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松藩素有“天府之国水塔”的美誉。岷江发源于松潘和九寨沟县交界处的岷山弓杠岭南麓,自北向南穿越松潘大地,全长735公里,仅在阿坝州境内的长度就达341公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岷江好似一位情意绵绵的伟大母亲,用她丰美甘醇的乳汁哺育了“天府之国”各族人民的代代子孙,用她温暖宽广的胸怀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巴蜀多元文化。这里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从房屋到人们的服装风格都与刚才经过的藏区有所不同。 下山的路很陡,汽车绕山转来转去。我们沿着岷江,在山间盘旋前进。岷江从湍急渐渐变得平静,到了“叠溪海子”。岸边的公路旁有一家小店,汽车在这里停下来加水,我们下车在海子边休息。几个藏民牵着白牦牛在湖边供游人拍照,这里已经是茂县境内。 导游讲起了海子的来历:七十多年前的古城叠溪,为历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长期为重兵把守。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时隶属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守松茂要道之冲,既是军事重镇亦是商贾集散地。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贾云集颇为繁华。 据历史记载,在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叠溪镇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6.1公里。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塌落的山石堵住了岷江下游的出口,开裂的山谷形成了一片宽阔的水面。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了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十一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 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次生水灾。 震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都相继逐步溃决了。只有公棚和白蜡寨一大一小两个相连的海子保留至今,人们统称它们为“大小海子”,就是今天的叠溪海子。 这里据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遗迹”。 让人惊诧的是这个遗迹的美,不夸张地说,它可能是“中国最美的地震遗迹”。 但是,想到这种美丽背后的代价,却让人感慨万千。 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 据当地人说,海子最深处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2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有350多万平方米。 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湖泊竟然吞没过“近万条活生生的生命”。导游说,海子边生长有一种植物,暗红色的叶片就是遇难者的鲜血幻化而成。我们没有看见,也无从考证。这传说可能只代表着人们对逝者的怀念。 在这个湖泊下,曾经有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顷刻间被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谁能知道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的惊恐和无助?其实地球在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过程中,有多少生命消失,又有多少美丽诞生! 信步走去,海子岸边有一树海棠花正在怒放,连忙举起相机。远山青翠,湖水碧蓝,粉红的海棠花斜露一支——好美的画面! 当晚我们赶到茂县,住在茂县的宾馆。 茂县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是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县城凤仪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