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三明记忆(3)·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上坪古村
行走三明记忆(3)·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上坪古村在闽赣交界的莽莽大山中,有一个大都杨姓的小村子,系杨家将后裔。这是建宁县溪源乡的上坪村。上坪村历史悠久,自上坪杨氏始迁祖杨感遁之祖父圣达公随闽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州,因闽王王审知失政,杨感遁再由福州迁到上坪,肇基于唐末,鼎盛于明清,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是明、清两朝的省界驿站,建宁至江西的一条官道从上坪经过,上坪成为建宁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建宁和江西之间的重要之地及食宿的中转站,上坪迅速繁华起来,曾经商贾云集,人口达3000多人。现存有多处古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古柏背后,静静地伫立着杨氏家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据文物专家考证,该庙建于宋末,为木土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分主次三横三门,雕梁画栋。三门两边各有巨幅白底黑字对联,其中右门联曰“华夏杨门精忠报国益中华,关西夫子宗德齐家平天下”。家庙门口一条建宁至江西的官道从上坪村经过。据杨氏族谱记载,尊杨感遁公为开村鼻祖,杨感遁是杨宗保穆桂英的嫡亲。上坪自古以来崇学风气浓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上坪村在宋明清三代中进士1人、中举人2人、秀才98人。有130多人在外为官,其中官居二品两位,4位官拜大夫,秀才举人众多。这主要得益于曾是省界之间的重要驿站,以至商贾云集。大理学家朱熹曾到此游驻讲学。
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村---上坪,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明清古建筑吸引着文人墨客为其抒情喝彩,深厚的人文底蕴,凝固着上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然而,这里虽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行走在村里,人迹却越来越少。原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与这些老房子、老巷子、老水井为伴。望着这里原先洒满欢声笑语的古村庭院,只留下凌空偶露的残缺飞檐,斑驳沧桑的青砖灰瓦,虽算原汁原味,只是带着苦涩。往昔曾经的辉煌,今日却如此老迈,让人心底不由生出许多感慨。现今一波接一波的市场化浪潮,这古村还能存多久?倘若它坐在大城市的附近,那将会是另一种的命运吧!
转过几个弯,来到“古香园”,园中有一轩一台一池的遗迹,占地十余亩,回廊曲折,亭台楼阁隐没于花丛之中,毫不逊色于苏杭园林。据说当时的主人建造这座花园,共花费白银万两之多,以至于后人分家时,宁可要这座园子,也不要36座山头的山林田产。而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热闹而美丽的古香园,枯藤野草爬满了院墙,池塘长满荒草,残墙颓败而沧桑。这里原建有亭台楼阁,可以聚会、下棋、观戏、游玩,现在只剩些残留的建筑,空无一人,显得有些寂寥。
从反“围剿”纪念园参观出来后,朋友把我们带到这里。上坪村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接壤,距建宁县城30公里,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村口几棵上了年岁的古柏,依然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
同样处于村口的河对岸,则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屋顶有点日式建筑风格,应当是重檐结构。套句时兴的话,那必定是在外考察学习回来的。
村内古迹颇多,有五代同堂牌坊、杨氏家庙、杨氏社祖庙、杨家学堂、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得水园等十几处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保护不好,维护不当,诸多古迹只剩下门楼和断墙残壁。
率先进入眼帘的是“大夫第”,大理石造的牌楼上,醒目写着“大夫第”三个字。据传,过去当地发生一桩谋杀案,知县大人来此办案,借用大夫第审案,不承想私宅是不能用做法堂的,事隔不久大夫第就毁于一场火灾。站在大夫第的废墟上,依稀可见当时繁华,大厅有两个天井,主屋两侧有旁楼,房屋数十间,四周是0.1米厚、4米高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