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74|回复: 6

转贴 让大家跟着过把D3全画幅的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4 1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文不是器材测试,只限于我在使用D3时的一些亲身感受,主观色彩很浓。哪些功能有用、哪些没用,仅仅取决于我的需要。我认为好的功能不见得就是好,我认为用处不大的不见得就没用,希望大家谅解,尤其是那些患有“习惯性拍砖综合症”的人,就不要借题发挥了。

另外,本文是讨论器材而非讨论摄影技术的帖子,尽管也会上一些片片,但旨在说明器材效果,绝无任何探讨摄影艺术之意,因此那些喜欢钻研摄影技术和对别人的PP发表高见的朋友,本文不是您发挥天赋的所在,无忌上有一个图片论坛,请移驾前往。

我知道,俺就是一个烧器材之辈,摄影水平很差,这辈子也从未没想过要出什么精品,基本上就是用顶级器材拍一些烂片的人。但我觉得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而这正是我的目的,更没有因为器材发烧而感到低人一等。“我摄影,我快乐!”是我的初衷,或者解释成“我发烧,我快乐!”也完全正确。该说的话,我这里先说了,如果哪位朋友再有类似感慨,就不用麻烦您再费唇舌了,谢谢大家!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对尼康数码单反的了解仅限于D200以下的机型,没有玩过以前的D1和D2系列,因此文中会经常拿D200作为参考,有些我认为是D3上的新功能,可能早就在D2x上出现了,但我却不知道,还当作新闻呢,贻笑大方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同时欢迎您指出。好,言归正传!

一、购机过程

记得谁说过这样的话:进入泥坑容易,跳出泥坑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你进入了N家,改换门庭就不太容易了,尤其是当你买了一大堆镜头之后。而我就是处于这种境地的人之一。其实,细细想来,这个道理何止限于泥坑(尼康)呢?如果你已经是C家用户,想跳槽,或者你已是4/3的用户,除了奥林帕斯之外,尽管还有松下和徕卡等更多机身选择,但你忽然对小CCD不满意了,想更换系统,除非没有什么镜头负担,否则也会遇到“船大难掉头的”困境的。所以,现在每当有人向我咨询,问买什么单反好的时候,我总是要刨根问底地询问对方除了照相之外,有没有“喜欢折腾”的习惯和器材发烧的打算。如果有,那么从一开始选择系统时,就要极其慎重了。

我当初就是在无忌上泡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头一热就进入了N家的。可我后来慢慢发现,C家的产品更适合我这样具有发烧基因的人。因此,当佳能的1Ds Mark III和尼康的D3几乎同时问世之后,就打上了双修的算盘,一心想买大马三。然而,尽管人民币在一路升值,但作为舶来品的1Ds Mark III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从最初的不到55k上升到61k,几次想下手,都觉得不上算。其实,归根结底,还不是机身的问题,而是手中这十几个尼康镜头在作怪,因为双修意味着必须重新在镜头上进行更大的投资,因此一直下不了决心。彷徨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还是先买个D3再说!

我的D3是08年2月20日到手的,和两年以前买D200几乎是同一时间,上次也是在春节之后、正月十五之前买的。此时,北京D3的价格都在40k以上,通过我的老关系,我以39k的价格拿到手,并随机附送一块3英寸的金刚保护屏。D3和所有其他相机一样,含一块标配电池,尽管据说D3不是很费电,一块电池可以照几千张,但我还是觉得不踏实,所以又花了1,200元买了一块EN-EL4a原装电池,以备不时之需。

二、机身使用感受

1. 第一印象

由于我是尼康用户,对D200、D40和D40x非常熟悉,加上买D3之前下载了一本说明书,并大致看了一遍,所以当我拿到D3时,没有任何陌生的感觉,当然也谈不上有太多的新鲜感了。不过,D3毕竟是顶级机,和手中的其他机器不一样,因此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机身变大,由于心里准备充分,所以并没有感到特别沉重。有人说难看的大脑门,由于有了一个柔软的热靴盖也没感觉不顺眼。另外,D200上被人指责的容易丢失的遥控线接口盖等也有了根本改进,与机身连体。以前用于长时间曝光需要对取景器进行遮光的小盖子,这次放入到了取景器里面,采用了和卡片机镜头盖类似的设计。和D2X等机身一样,除了顶部的一个小LCD之外,机背上又增加了一个小LCD,负责显示感光度等调整。我以前的几台机器都没有安装过手柄(主要是觉的没用),所以,当D3拿在手中时,还居然有些不习惯呢,尤其是那个竖拍快门按钮,一不小心便碰到了,所以上干脆将其锁定了。现在,每当要进行竖拍的时候,我首先要刻意地提醒一下自己,这里有一个专用的竖拍按钮,否则准忘了用。有人说,D3的竖拍手柄握起来不大舒服,但实话实说,由于以前没有任何使用手柄的经验,所以俺感觉不出来。

以上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应该说是顶级机身和普通机身应有的区别,但衡量相机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成像效果。2月23日,北京的气温回升了几天之后,又突然回落,不过天气比较晴朗,很适合试机,所以早上起来之后 ,驱车来到经常去的北京七九八进行试拍。这次一共拍了不到两百张,由于主要目的是要试试相机和镜头,什么题材、构图之类的,通通忘到脑后,全部围绕着不同光线下的效果进行,并集中在我感兴趣的方面,至于连拍等根本无暇涉及。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基本感受。

2. 突出的优点:

1) 画质优秀

这一点似乎无需多说,但还是要首先指出。从原理上说,如果感光元件的物理面积相同,象素低的应该比象素高的画质好。对此,我十分赞同,因为我已经从尼康D40上面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了。D3当然也不能例外。D3刚刚问世时,很多人都谴责说,尼康放弃了CCD令人遗憾,,是一大退步,因为CMOS不如CCD锐利,画面太肉。老实说,我没有这种感觉。不但没有,而且我还发现D3的画质非常好,尤其质感非常出色。况且我用的不是什么牛头,而是一款目前几乎被人遗忘、连ED镜片都没有的老头。

2)超高感光度

自从尼康D3发布以来,该机就一直是高ISO的代名词。D3的高ISO下表现十分出色,目前尚无出其右者,这一点也毋须多说了。我将机器的自动ISO模式的上限设定到6400,相比D200和S5的最高1600又相当于增加了两档曝光,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用起来十分方便。开始也曾有人怀疑D3的高ISO表现非凡,但低ISO下的画质是否也如此优秀。我对此也心存疑虑,并对D3的最低ISO表示不满。但事实证明D3的低ISO效果同样出色,而且可以和正常调整感光度那样将ISO设定为L 1.0,也就是相当于ISO100,没有感觉到任何不便和不好。

3)图象校准功能

这个功能在D200上叫做“影像最佳化”,有“标准”、“柔和”、“鲜艳”、“更加鲜艳”、“人像”、“自定义”和“黑白”几个选项。相比之下,D3的“图象校准”只有“标准”、“自然”、“鲜艳”和“单色”四个选项,貌似比较简陋,但仔细研究了一下便可发现,它们给了用户更大的自定义空间。我们可以对每一个选项进行修改,并可重新保存到多达十个以上的“个人设定优化标准”中。

尽管我在拍摄中一直坚持使用RAW,几乎从来不用D200的这个功能,但自从买了富士S5 Pro之后我发现,能够直接出JPG片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它能大量减少后期调整的时间。而在这方便,S5是优秀的典范。尼康这次推出的D3给了我们足够的设定“权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试拍,最后找出符合自己直接出片要求的设定,形成与S5类似的各种色彩模式,大大增加直接出片的可能。

4)二十款镜头的数据记录功能

可以说,这是一个彻底消除镜头跑焦的根本性解决方案。由于我手中镜头没有一个跑焦的,所以还用不着,但我还是要说,这个功能无疑是D3最好的功能之一。

5)RAW格式的选项丰富

正如刚才所说,我在拍摄中永远使用RAW的。D3中的RAW选项和D200相比要丰富得多。仅压缩选项就有三个:“无损压缩”、“压缩”和“未压缩”。RAW数据的位数也分为12bit和14bit两种,用14比特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TIF,一边将来用于印刷等需要。根据说明书,既然“无损压缩”和“未压缩”不会造成任何画质上的区别,因此我选择了“无损压缩”和14比特,以减少一些储存空间。

6)对手动头支持更好

D200以上的机身也支持手动镜头,可以在设定好最大焦距和光圈的情况下支持自动测光,在光圈优先模式下拍摄。但我特别不愿意打开机背的大显示屏,原因倒不是怕费电,而是嫌罗嗦,正如我在进行文字处理时,不喜欢使用鼠标,而基本上使用键盘一样。在D200或S5上使用手动头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拍摄菜单中设定手动头的数据,由于只有四个拍摄菜单库,因此最多只能预置四个。假如你有四个以上的手动头,则可使用第二种方法,通过对f4对Fn功能键进行自定义,然后利用两个拨轮设定每个手动头的最大焦距和光圈。手动头的焦距和光圈一一对应好之后,按住Fn按钮时,旋转机背拨轮,可将多个手动头的焦距和光圈一一调出,如果你的几个手动头的焦距相差比较远,比如我有25mm、35mm、50mm和100mm的四个手动头,则需要多次转动机背的拨轮,跳过你没有的焦段,才能找到你的手动头,因此还是比较麻烦。但D3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它把非CPU镜头数据从拍摄菜单里独立出来,可以预置九个手动头数据并依次编号。然后根据你的喜好,通过自定义Fn+拨轮、景深预览+拨轮或者AE-L/AF-L+拨轮,用按钮+拨轮的方式调用不同的手动镜头,无需打开机背大LCD。在机背小LCD上显示出镜头编号的同时,还让你同时看到该镜头的最大焦距和光圈数据。比如我最多只要在四个数字中,即从1-4里面选择一下,即可迅速找到我要用的手动头。

在数码单反上使用手动镜头的另外一个困难就是对焦。尽管有人说只有手动对焦才能充分体会摄影过程的乐趣,但手动对焦究竟是种什么滋味,谁用过谁心里最清楚。反正我是使惯了自动对焦的人,对我来说,通过取景器下面的那个小绿点判断是否合焦简直是一种折磨。好在有我这种感觉的人不是我一个,因为有人居然提出要更换裂像屏,以缓解手动对焦的痛苦。这次拿到D3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取景器里除了那个小绿点之外,左右分别还增加了一个小三角,如下图所示:

< ● >

根据说明书里的介绍,当左边三角点亮时,说明对焦点位于相机和拍摄对象之间,右边的三角点亮时,说明对焦点位于拍摄对象之后。这些描述看上去似乎十分拗口,但使用起来你会发现非常方便,只要左右旋转对焦环,立刻就会找到感觉,大大增加了手动对焦的速度,使其变得非常容易。

7)100%取景范围

在D200的取景器中,画面覆盖范围大约是95%,只比真正的照片小一点,用多了之后也没有感觉怎么别扭。但D3的画面覆盖范围则为100%,完全是所见即所得,基本可以做到构图时什么样,片子就什么样,对我这种不喜欢后期剪裁的人来说,感觉方便极了。

3. 我不满意的地方:

1)象素太低

有人说(忘记具体是哪一位大侠了):“D3的尼康设计,索尼生产,其实这块CMOS不是1200万,是2400万,尼康把2个像数并成1个用,所以才有超高的ISO。这块CMOS的使用权是尼康和索尼共有,索尼也会用这块CMOS出全幅,2400万,其它指标降低。 ”据此推理,尼康很可能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一个2400万象素的D4或者D3X之类的东西。我承认,我是一个有象素情结的人。因此,我在欣赏D3高ISO的高画质的同时,心里总是有一种“D3什么都好,就是象素太低了”的感觉。当然,这和D3的定位有关。不过,正是由于我喜欢高象素,因此总是觉得如果D3的象素至少应该在1600万以上,因为尼康经过多年努力奋力推出的顶级机,再怎么样也应该达到佳能上一代顶级机 1Ds Mark II 的水平啊,可在象素数量方面居然和C家几年前问世的5D一样多,想想都觉得泄气。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佳能和尼康同时推出的D3和 1Ds Mark III 之后犹豫了很久。最后鉴于镜头的压力,还是买了D3,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不得已所致,至于以后是不是还要双修,还要看尼康会不会很快推出高象素的机型了。

2)没有除尘功能

有人说,超声波除尘比一个气吹的功能差得远,实际基本没用,因此,D3没有除尘不能算是缺点。还有人说,让自己的感光器件上落上灰尘,应该感到羞耻。但我认为,这绝对应该算作一个缺点,至少应该算作不理想方面给予指出。因为从我的数码单反使用经验来看,不管你如何小心,CCD或者CMOS上还是会出现灰尘的。我经常要把我机器上的反光板提升起来,进行清理,虽然没有感到耻辱,但却感到非常麻烦。如果D3有除尘功能,即使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也是好的。另外,无论对全画幅的感光元件进行除尘技术上有多么困难,佳能的1Ds Mark III 不还是将除尘功能加入到机身中了吗?看来除尘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趋势,应该属于机身的一个基本功能。

3)没有景深优先功能

好像佳能的很多款数码单反都有这个功能,我不知道该功能是否实用,但D3没有,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

4)没有辅助对焦线

由于我用惯了D200,觉得取景器里面的“井”字形的对焦辅助线很好用,因为我经常端不平地平线,所以这个辅助线对我十分有用。但我D3中却找不到这个选项,对此颇有些失望。当然,据说D2X也没有,对于以前就习惯了高档机的用户来说,他们当然不会有我这种感觉的。

5)没有暗光下的对焦辅助灯

先别拍砖,因为我知道很多人特别讨厌这个功能,说它是一个小探照灯,并且永远将其关闭。但我觉得,这个小探照灯有时候还是蛮管用的,尤其是在接近全黑的环境中(比如在庙宇里或夜间)拍摄时非常有用。但D3没有,我觉得不太方便。

6)机背上的大LCD太漂亮了

本来漂亮是一个优点,但我发现,用机背的大LCD播放照片时,会给人一种假象,因为所有PP在LCD上看,要比在电脑上看好许多。

7)单拍变连拍

没买之前就听网友说,D3偶尔会在单拍模式下出现连拍的现象。我的D3也是如此,我在拍了不到500张的时候,也遇到了一次,仅按了一次快门,但不容分说地立刻拍了两张。不知这种问题以后是否会重复出现,因此作为一个小问题提出来。

8)快门的声音太大

有人说,D3的快门铿锵有力,听惯了D3的快门声音之后,听别的相机的快门都不堪入耳了。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我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同,也可能我的着眼点不一样,或者有些吹毛求疵,反正我觉得D3的快门声音太大了,有些太张扬了。因为我在拍照的时候尽量不愿意引人注意,快门声音太大用起来不是很方便的。如果在剧场里,你的快门声不但不会引起别人的羡慕,反到会招来白眼。记得好像佳能的小马三就有一个贴心的设计,即降低快门声音。

4. 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的功能:

1)高速连拍

高速连拍无疑是D3的一个巨大亮点或者说是卖点,但由于本人既不喜欢体育题材,也不是记者,这个功能到了我手里就有些明珠暗投的意味了,所以也不会太在意。当然,能够高速连拍肯定是一件好事,也许有一天会用得到,谁知道呢?

2)支持DX镜头

这个功能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不错的功能。但试用了几次之后觉得很别扭,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鸡肋!原因有二:一是觉得为了迁就镜头,居然要把一个象素本来就不高的1200万象素的机身当作500万象素使用,感到十分冤枉,心里不平衡;二是在取景时,取景器里只有中间一小块是亮的,视野大受限制,用起来非常不舒服。所以,我还是留着我的这个17-55牛头吧,将其放在D200或者S5用吧,这样至少能够得到1000万象素以上的片子。

3)虚拟水平仪

用了一下,觉得不大实用,还是比较怀念D200取景器里的辅助线。不过,也许以后为了接片,这个功能可能还会很派上用场呢。

4)TIFF格式

回想起来,最早的TIFF格式是我在2000年刚刚开始玩数码相机的遇到的。那时我的相机是奥林帕斯的C3000z,由于当时没有RAW,所以在文件格式上除了JPG之外,还有TIFF格式。但那时的存储卡容量又小、价格又贵,也没有什么伴侣一类的东西出现,所以试了一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用过TIFF。后来,出现了RAW,所以从我后来买的佳能S50开始,我就开始使用RAW了,相机中的TIFF格式也慢慢从我的脑子中淡出了。

但D3的文件格式中除了RAW和JPG之外,居然又出现了TIFF格式。有人对此不理解,觉得有些BT,4G的CF能放下几张1200W的TIFF的片子啊?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既然有了RAW,为什么还要有什么TIFF呢?用RAW可以导出无损的TIFF,并且方便得很。后来看到有的大侠解释说:D3的TIFF格式是给影楼预备的。因为对于影楼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他们不愿意用RAW进行后期转换。想了想,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不能说完全没用,只能说对我没用罢了,至少我今后可能不会开影楼。

5)LCD取景

从性质上看,这个问题和上一个相同。LCD取景对于影楼用户可能更方便一些,如果他们是在棚内拍摄的话。但我绝不会专门为了使用D3 的LCD取景功能,在没有三角架的情况下,将一个诺大的机身和一个沉重的镜头用双臂举到眼前一尺开外的地方进行拍照的。另外,LCD取景对于记者来说可能有用,因为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以将相机举到头顶上抢拍(如果是这样,如果是能够翻转角度的LCD岂不更好吗?)。但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玩家来说,就没什么太大意思了。不过,我非常喜欢微距,以后在家使用三脚架对着一些花卉进行微拍时,倒是很可能要使用一下LCD取景功能的。

6)5:4比例模式

对于这个功能,有人说“比较逗乐儿”,但也有人说“5:4是报业影象采编的标准边框之一,说明NIKON对行业化应用的了解和体贴”。对于这个问题,我心里没底,因为我不了解究竟什么是“报业影象采编标准”。但我觉得,如果这个比例不是5:4,而是5:5,也就是说,是正方形的1:1就好了,因为我知道哈苏的120画幅就是正方形的,能冒充一把哈苏该多有趣啊!

7)双卡储存

我认为这个功能有也行,没有也行,现在的存插卡容量已经做得越来越大,一张已经足够。但为了绝对安全起见,我们可以将一张照片同时保存到两张CF卡上,所以“存在必有道理”这句话是没错的。

三、D3的镜头配置

按理说,买D3肯定会同时买一个和机身同时推出的24-70/f2.8纳米镜头才对,而且我也正是这样考虑的。但该镜头的价格目前已经涨到了一万六千八,而且还没有现货,好在我手头并不缺镜头,因此决定暂缓,等北京市场的价格降到15k,哪怕是水货,再进一个。

在我手中目前的十几个镜头中,有7个是全画幅镜头,它们分别是蔡司T*25/f2.8 ZF、蔡司T*50/f1.4 ZF、尼克尔85mm/f1.4、尼克尔135mm/f2DC、尼克尔105mm/f2.8 VR微距、尼克尔60mm/f2.8微距,以及尼克尔70-200mmVR/f2.8。尽管其余6个是DX镜头,但我不想出掉它们,因为我既不会放弃APS-C画幅相机,以后还会继续使用我的尼康D200和富士S5 Pro,甚至D40(x)等机身。因为有时候,尤其是出差时,D3体积毕竟太大了一些,携带起来不甚方便。

除了体积问题外,1.5倍的镜头系数也是我要保留APS-C(也就是DX画幅)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标准变焦头外,我经常使用“小竹炮”,它的200mm焦距用在APS-C上,一下子就变成300mm了,不论是拍荷花,还是到地域辽阔的内蒙漫游,300mm长焦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我出去外拍时,经常要带两、三个机身,因为我不愿意频繁地更换镜头。我是这样设想的:今后D3上挂一个24-70的标准变焦,D200和富士S5上分别安上适马10-20和小竹炮,这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15到300mm,所有焦段都囊括在内。

说起使用方便,当然还是变焦镜头最方便。但我目前的7个全画幅镜头中,只有一个是变焦镜头,而且还是那个庞然大物一般的小竹炮,不论从体积还是焦段来说,都很难作为挂机头使用,因此还是要搞一个标变才行。因此我把注意力放在了除24-70/f2.8以外的那些老的胶片时代的标变之上。

从理论上来说,胶片时代的镜头(即使是牛头)都没有针对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特性进行过专门优化,因此用在D3上肯定不会太理想。比如,照片边缘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得暗角、分辨率下降、紫边现象严重或者在小光圈下照片上出现反射的光环等。因此我一直没有买金广角和28-70/f2.8这样的胶片时代的牛头,也正是出于这种担心。D3出现之后,我一直想知道这些胶片牛头,甚至包括狗头在内的经典镜头在全画幅的D3上到底表现如何。由于D3出现的时间不长,鲜有爱好者探讨这个问题,因此结论不得而知。

我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暗角是D3问世之后引起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尼康有大量的镜头资源,如何用好这些镜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之一。当然,暗角也自然成为了其中的焦点。

然而,令我诧异的是,首当其冲者不是这些老镜头,而是最新推出的24-70/f2.8纳米牛头。D3问世不久,即有网友指出,该镜头用在D3上在最大光圈下四周出现暗角,对不起这么高的价格。随后,该网友又指出,号称经典牛头的小竹炮用在D3上之后,除非用f5.6以下的光圈,所有焦段也都有暗角出现,并且有照片为证。

事实尽管如此残酷,失望之余,我反倒觉得踏实了许多。因为暗角现象既然是无法避免的,就说明暗角是正常的,而且尼康专用软件NX中有专门消除暗角的功能,纠正起来也很容易。既然如此,我索性上一款老镜头好啦,看看究竟会有什么恶劣的结果出现。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并仔细研读了无忌上的相关帖子之后,我把注意力放在了Nikon AF 28-105/3.5-4.5 D IF 之上。

这是一款实实在在的“平民”老镜,或者说是一款典型的“狗头”。但这款镜头的性价比很高,除了3.75倍的变焦之外,在50-105焦段还能实现1:2的准微距。但我越研究反倒越糊涂,因为大家对这个镜头的评价众说纷纭,南辕北辙,毁誉不一。有的说很锐,有的说太肉,有的说对比度不高,有的却说反差太大,各种观点都振振有词,不一而足。


考虑了一番之后我认为,从这个镜头问世的时间和定位来看,肯定不会太出色,但用在数码相机之上,尤其是用在好的机身上也不应该太差,因为什么色彩啊、反差啊,对于数码照片来说已经不算什么问题。而且,数码照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时取决于机身的素质,只要分辨率够用就行。尼康向来以锐度著称于世,因此成像不可能太肉。即使这个镜头没有经过任何数码优化,连一块ED镜片都没有,即便放在全画幅上边缘画质太差,我也可以将其用在D200或者S5之上,当作一只42-158的变焦头使用,只用其中间的最佳像场部分,拍拍人文题材应该不成问题。因此,我在买D3时,在别人不解或嘲笑的目光下,果断地决定用2600元的价格同时进了一只28-105全新行货。(顺便说一句,该头目前二手货才1k左右,有兴趣者值得考虑)

拿到这个镜头之后,我对其做工十分满意,镜身上散发着一种古朴的气息,和我的60微、85/14类似。由于暗角是引人注意的问题,所以首先对暗角进行了测试。加上我刚刚到手的这只新狗头,我一共有8只全画幅镜头了。因此,逐一将其放在D3上,对着一面白墙进行了暗角试拍。

所有试拍都用了镜头的最大光圈,并且都没有使用UV镜。这款28-105的暗角情况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一点也不扫兴,暗中还有些沾沾自喜。使我始料不及的结果却是其他几个镜头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呵呵!我还真是一个戴眼镜的人,好在是树脂镜片)。下面是8个镜头的暗角情况:



在上面的图中,镜头的顺序是:

第一排:蔡司25/f2.8、蔡司50/f1.4、尼克尔28-105/f3.5-5.6、尼克尔105/f2.8 VR
第二排:尼克尔85/f1.4、尼克尔135/f2 DC 尼克尔60/f2.8、尼克尔70-200VR/f2.8

前四个镜头的暗角都非常严重,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蔡司镜头。后四个镜头的情况不错,其中以135 2DC和60微最好。

后来又听网友说,大名鼎鼎的小竹炮70-200VR/f2.8在大光圈下全焦段都有暗角,直到将其缩小到f5.6以后暗角才消失。为此,我也测试了一下,果然如此,看来尼康的这些胶片时代的老牛头也确实需要进行数码优化并加以更新了。测试结果见下图。光圈为最大光圈f2.8,焦距依次为70mm、80mm、105mm、135mm和20mm。



必须说明的是,我的测试并不严谨,或者说不十分科学,因为没去使用任何专用测试图。我全部使用了光圈先决方式和自动曝光,曝光量完全由相机决定,而曝光的准确度势必会影响最后的测试结果。因此只能说,这种测试只能供大致参考而已。

不过,镜头的暗角现象在胶片机时代就存在,用技术术语来说就叫做“四角失光度”,我们关心的只是这些镜头放在数码单反上暗角会不会更严重罢了。我想,在实际拍摄中,对着白墙拍照的机会肯定不多,也不见得永远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加上景物的衬托,暗角现象不会太严重。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我用50/f1.4的蔡司镜头的最大1.4的光圈对着窗帘拍了一张: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以上这张照片表明,暗角果然不甚明显,并且,尽管是随意试拍,蔡司镜头的油润感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焦外虚化得非常自然。至于以上提到的每款镜头的具体画质表现,以后有时间我会逐一进行试拍,并贴出相关照片供大家参考。

在讨论如何为D3配置镜头之前,有必要首先彻底研究一下诸如17-55这样的DX镜头到底能否于D3这个问题。从官方的说法上看,DX镜头绝对可以使用在D3之上,并且D3也专门为此推出了机身的DX画幅功能。但正如本文前面所述,如果你要这样使用,就意味这你用4万元的机身加一个一万三的镜头,用五万三的代价将系统作为一个500万象素的相机使用,并且还要忍受只能在取景器中间的一小块地方取景的造成的尴尬和不便。

下面是我用D3的DX画幅+17-55/f2.8对我的11只全画幅镜头拍了一张临时全家福:



其实,除了尼康官方提供给用户的DX格式解决方案之外,大家心里还有另外一种隐含的希望,那就是希望能在D3的FX格式下使用17-55等变焦镜头的某些焦段。比如,我就曾希望我的那个17-55用在D3的FX格式下至少可以作为28-55,或者更退一步说,作为35-55使用,希望那个对角线DX鱼眼用在D3的FX格式上之后能变成一个圆形鱼眼。基于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专门进行了试验,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下面以图说话,阐明原因。大家通过下面的图可以看到,DX镜头(哪怕是万元以上的17-55牛头)用在FX全画幅上,不仅仅是暗角的问题,而且变形严重,根本无法使用:

焦距为 17mm 时



焦距为 24mm 时



焦距为 28mm 时



焦距为 35mm 时



焦距为 45mm 时



焦距为 55mm 时



我的那个适马镜头10-20超广角镜头放在D3上效果就更惨了:

焦距为 10mm 时:



焦距为 20mm 时:



我的鱼眼全副梦也同时破灭了,除非根据这个帖子
http://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495455 中说的方法,对包皮进行环切手术,否则10.5mm/f2.8用在D3上就是这个样子:



这里插一句额外的话。我对DX变焦镜头进行试验时,也试了一下定焦镜头在D3上到底是什么效果。我把画幅设定为自动识别,尼康的原厂定焦立刻被D3马上发现,取景器里的取景范围也立刻自动变小。唯独适马镜头又出了问题,D3无法将其识别为DX镜头。我立马到网上搜了一下,原来适马公司已经发了通知,说这些镜头必需更新里面的固件才行,可以免费更新。但适马在中国只有上海有保修部,我难道还要把镜头再次邮寄到上海吗?想了想,还是算了吧,惹不起这个麻烦。但这更增加了我对适马产品的厌恶情绪。好,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不多说,继续讨论前面的话题。

DX镜头的情况既然如此,我们还是专心研究一下D3上可以使用哪些全画幅镜头吧。首先从D3上可用的“狗头”开始。

1. 平民级全画幅变焦镜头之一:AF 28-105/3.5-4.5 D IF

28-105镜头的具体规格如下:

镜头型号:Nikon AF 28-105/3.5-4.5 D IF
镜头结构:16/12
非球面镜片数量:1
ED镜片数量:无
镜头焦距(mm):28-105mm
最大光圈(f/):3.5-4.5
最小光圈(f/):22
视角(°):74.0-23.3
光圈叶片:9
最大放大倍率:0.2、微距时:1:2
最近对焦距离(m): 0.50m
驱动马达:无
滤镜直径(mm):62
遮光罩:需另购
外观尺寸(DxL)(mm):73.0x81.0
重量:455g



我对这个镜头的总体感觉是:对比度、色彩和锐度均可达到一定水平,对得起它的价格。放在全画幅镜身上,广角端的边缘成像质量下降较多,但如果不用100%比例特意对局部进行查看,仍属于可以容忍的范围。紫边在边缘地带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和105长焦端,图象中部也会出现紫边,下面这张就是用最大4.5的光圈和105mm焦距拍摄的(注意窗户的边缘可以看到轻微的紫边):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在一般情况下,该镜头用在D3之上的结果可以说基本令人满意,下面的链接是105mm/f8和28mm/f4时的拍摄效果:点击此处查看105mm 端的原尺寸图,以及 点击此处查看28mm 端的原尺寸图

下面这张是全开光圈66mm端的效果: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下面这张是全开光圈85mm端的效果: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下面这张是全开光圈80mm端的效果: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下面这张是全开光圈105mm端抓拍的效果: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有人说,这个镜头的最大缺点就是遮光罩奇丑无比,和有个大碗一样,我没有另配遮光罩,所以没感觉。不过,我发现这个镜头在机械设计上有些简陋或者说不方便。首先,镜身上没有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切换开关,要想手动对焦只能拨动机身上的开关。镜身上有一个普通和微距的开关,打开微距时十分容易,但要将其重新切换到正常状态下,就需将对焦环旋转到无限远的位置才行,由于对焦环通过连杆和机身里的马达连接在一起,所有要想转动,还要将机身上的对焦开关拨到M位置上,操作起来很麻烦。不过,想想它的身价,一切又变得微不足道了。

Nikon AF 28-105/3.5-4.5 D IF 绝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镜头,上面连一块ED镜片都没有。买了全画幅之后,我发现要想为其配一个焦段合适的全画幅镜头简直是太难了,因为尼康除了老镜头之外选择甚少。

2. 平民级全画幅变焦镜头之二:AF-S VR 24-120mm f/3.5-5.6G IF-ED

2003年2月,尼康公司推出了一款胶片数码通吃的5倍变焦镜头,这就是AF-S VR 24-120/3.5-5.6G IF-ED。所谓“胶片数码通吃”也就是说该镜头不但可以用在APS-C画幅上,也可以用在全画幅之上。不过,该镜头的推出时间恰逢胶片机日渐式微,而数码单反正在崛起的前后。在尼康的顶级旅游头18-200VR问世之前,很多人购买磁头之后将其放在APS-C数码机身上作为旅游头使用,但由于1.5倍的换算系数,使本来非常实用的24-120mm焦段变成了36-180mm,长焦虽有增加,但彻底失去了广角,因此遭到很多人的病诟。

在购买D3的前后,除了上面提到的28-105之外,在中低端镜头群中,这只24-120自然逃不出我的视线。无忌上对此头的评价基本上负面的,除了焦段尴尬之外,人们都说这个头分辩率不高,成像非常肉,而且几乎众口一词,没有例外。甚至有人还发现这个镜头有左右成像画质不一等问题。


24-120镜头的具体规格如下:

型号:AF-S VR 24-120mm f/3.5-5.6G IF-ED
镜头结构:11组15枚
水平视角:84°-20°30’
对焦方式:自动
焦距:24-120mm
卡口类型:尼康F卡口
最大光圈:f 3.5-5.6
最小光圈:f 22
对焦驱动系统:环形超声波马达
最近对焦距离:0.5m
最大放大倍率 0.2倍
滤镜口径:72mm
镜头直径:77mm
镜头长度:94mm
镜头重量 575g
光圈叶片数:7片



从图片上看,这个镜头和后来推出的18-200VR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镜身稍粗,由于变焦倍率的关系,镜头全部伸出来之后比18-200短很多。上面也同样用红色字体突出标明了VR两个字母,但据说只是一代放抖,效果赶不上18-200的二代VR。

这个镜头最初是以4k多的价格闪亮登场的。几年过去了,但该头的身价并未下跌多少,如今正品行货的价格仍在3.8k以上。本来由于口碑不好,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因此没有打算进这个镜头。28-105目前已经够用了,以后再进一个24-70即可。但前几天在网上搜索24-70的行情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正在出售中的二手24-120,价格只有2.5k,不接刀。由于卖主是北京人,所以我决定看看成色。镜头拿到手之后发现,尽管是两年以前买的,可能由于使用次数不多,加上主人比较在意,镜头看上去和新的一样,用随身带的D200机身试拍了几张之后没发现任何问题,因此果断买入。

我买这个镜头颇有些撞大运的心理。一则以前从未买过任何二手镜头,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二则我怀疑这个镜头放在ASP-C上都嫌不锐,放在D3上又将如何呢?但是这个镜头的焦段对我来说真是太吸引人了,万一放在D3上表现还行,不就赚了吗?反正我主要是以风景为主,既然f8下无狗头,加上D3在高感光度下的出色表现,估计以后多用用小光圈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3月1日,星期六,北京的天空混混沌沌,空气中漂浮着无数吨黄沙,透明度很差,下午可能还有大风,实在不是一个适合拍照的天气,尤其是器材试拍。但我是一个上班族,每星期只有周六能够出去,因为周日还想在家休息一下,所以还是拿着我的D3,换上这个24-120镜头出发了。我从北三环上八达岭高速公路,一直开到延庆,首先路过了一个基督教堂,然后参观了古崖居,最后到达八达岭残长城。一天下来,拍摄了二百多张。

通过一天的试用,我对这个镜头的整体感觉是差强人意,也就是说还过的去(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差强人意”是“还不错”、“马马虎虎”或者“还行”的意思,绝对不是贬义词,可是我发现无数人望文生义,将其用反了),如果用3.8k买就不值,而我只花了2500元就绝对超值。和尼康的其他镜头相比,成像确实不是很锐,尤其是放在数码全画幅上,边缘更差,还有暗角,即使用了f8的光圈,依然有暗角发生,赶不上DX格式的18-200VR和我最近购进的老镜头28-105。但由于有了ED镜片,紫边现象可能会有所好转。另外,放抖功能出色,能够大大增加出片成功率,非常有用。下面发几张我这次试拍的结果,由于天气原因,片子不是很亮丽。

延庆的教堂,24mm广角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逆光中的长城,24mm广角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顺光中的长城,24mm广角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起风了,天空慢慢晴朗了一些,24mm广角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风越来越大,在山顶上有时候都站不直身子,但天空晴朗了许多,120mm广角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古老的城砖,85mm中焦端,f8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对面的长城,120mm长焦端,f11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3. 平民级全画幅变焦镜头之三:AF-S VR 70-300mm f/4.5-5.6G IF-ED

该头问世不久,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记得是06年底或者07年初问世。从4k左有的价格和最大光圈f/4.5来看,应该属于狗头中的高端产品。看了N多网友对该镜头的评价后发现,除了有人说这个镜头的色彩不是很鲜艳之外,200-300mm焦段在全开光圈时似乎不是很锐之外,还找不出更多的缺点。什么内对焦、ED镜片、超声波马达啦,应有尽有,并且配备了二代VR,防抖效果比上面提到的24-120VR更好。根据网上的评测来看,分辨率和机械性能均优于腾龙和适马的同类产品。

70-300VR 镜头的具体规格如下:

镜头型号:Nikon AF-S VR 70-300/4.5-5.6 Zoom-Nikkor ED
镜头结构:12组17片(2片ED)
最大光圈:f/4.5-5.6
光圈叶片:9片
最近对焦距离:1.5米
焦距范围:70-300mm
滤镜口径:67mm
视角范围:34°20’ - 8°10’
外形尺寸:80 x 143.5mm
重量:745g



我认为,对于全画幅数码单反的用户来说,如果嫌小竹炮的价格太贵或者嫌其太重的话,这个70-300VR就是最好的选择。我本人有小竹炮,但小竹炮确实太重,对于我这个喜欢变焦镜头的人来说,有一个长变焦镜头是必不可少的。我的18-200VR 虽好,但毕竟是DX画幅镜头,所以进了D3之后,将这个70-300VR 收入囊中就是必然的了。

和上面提到的24-120相比,该头有三大特点。第一,由于是VR II,所以防抖效果更出色。我将此头分别放在D200和D3上试拍过。我发现,放在D3上时,打开VR之后,在300mm的长焦端基本可以做到1/30s手持而不糊,但放在D200或者S5上时,我至少要将速度提升到1/100s才行,因为这时的焦距已经是450mm了。(论坛上的很多人都说他们将此头放在D70或D80等APS-C相机上能够做到1/30s手持,但我做不到,惭愧啊)。第二,不肉。在相同的光圈下,比24-120锐利,至于色彩不太鲜艳,可能有一些,但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尤其是D3,可以改一下相机内的设定,或者后期通过RAW调整一下即可,因此不算问题。第三,为了进行比较,我以同样的方法用此头的最大光圈对着白墙试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吃惊的不是暗角太大,而是几乎没有什么暗角!这一点和24-120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就是和小竹炮相比也强很多。暗角情况达到了上面所示的135 2DC和60微的水平。

另外,有个细节值得一提。这个镜头很长,形状像一个大棒槌(有人说很威猛)。尤其是变焦环很宽,乍一看很不顺眼。不过使用起来却很方便。我的镜头放在摄影包里时,为了节省空间,一般是将遮光罩反扣在镜头上的。拍摄之前才把它取下来,安装到镜头前面。如果是偶尔拍一两张,就很不愿意改变遮光罩的位置。但尼康经常把变焦环设计到镜头的最前面,靠机身最近的是对焦环,比如我新买的这个24-120就是如此。这种设计的不方便之处在于,拍照时,除非不变焦,否则必须要把遮光罩取下。而这个70-300的变焦环很宽,尽管遮光罩也不短,但即使反扣在镜头上,也能够露出一部分,因此我觉得很方便。

有网友评论说,这个镜头在70-200mm的焦段下很锐,但到了200-300mm时则有些肉。为此,我特意试拍了一下。我对此头的看法是,有这种感觉的人可能大多数都是在APS-C的机身上使用的,这时焦距就变成了300-450mm了,尽管有VR的帮助,但焦距实在太长,手持还是不太稳定,因而造成照片轻度模糊。

下面是我用三角架用此头用D3在300mm上的试拍结果,照片很清晰。不过,边缘地带有一些紫边,请注意看100%大小的原图中“红旗出版社”中的“出版社”三个字:

300mm 端,全开光圈,使用三脚架,关闭VR: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这是另外一个试拍,人民币上的细小纹路非常清晰,成像一点儿也不软。不过我发现这个镜头倒是有些轻微的枕形畸变:

300mm 端,全开光圈,使用三脚架,关闭VR: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还有人说,这个镜头只要光圈小于f11,成像质量就严重下降,我用f32的最小光圈试拍了一下,结果发现图像仍然很锐利,看来有些事情不能仅听别人说,需要自己亲自验证才行,大家可以看看原图,便知分晓。

如果大家足够细心便可以发现,从原图上我们看到左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黑点,原来这就是D3的CMOS上有了灰尘。我买D3刚刚20多天,每次更换镜头的时候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但还是进了灰,看来除尘功能对于数码单反来说的绝对必要的。

100mm 端,最小f32的光圈,使用三脚架,关闭VR: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通过在D3上使用过去的胶片机镜头,我对镜头机身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感悟。在D3问世以前,我一直注意老镜头是否可以用在全画幅数码单反上这个问题。几年来,由于N家一直没有全幅机身,所以只能关注佳能。论坛上的很多C家用户说,5D等全画幅机身,对镜头十分挑剔,不少镜头用在5D上暗角严重,边缘画质恶化,乃至无法忍受云云。因此,我在D3没有到手之前,尽管有人说买镜头保值,但一直不敢入手金广角和28-70等胶片牛头。我认为,尼康推出全画幅相机时,肯定也会同时推出一款数码牛头。事实果然如此,这次D3问世时,也同时发布了几款新镜头,其中之一就是AF-S 24-70mm f/2.8 IF-ED。但买了的朋友马上发现,这款代表了尼康最新技术的纳米牛头,照样也有暗角,只不过不太严重而已。如果使用不当,小树枝等在明亮的天空的背景下,照样会出现严重的紫边。这些问题并没有使我惊讶,因为我的17-55DX镜头也有类似情况。和17-55一样,我认为24-70mm的优异之处应该是大光圈下的表现。不过,使我惊讶的倒是一般镜头的表现。但通过对上面三款尼康镜头在D3上的试用,我对镜头和机身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全幅机身对镜头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挑剔,普通镜头放在D3上,也许是我的要求不高吧,表现还不错,边缘画质和紫边情况均在可以忍受的范围。第二,由于画幅大了,景深更浅,所以较小光圈也有了较大光圈的焦外效果。第三,口碑不佳的镜头,如那款24-120,放在D3上比放APS-C画幅相机上表现得好。第四,好机身对于镜头来说,尤其是一般镜头,有很大的提升效果。最后这一点可能和很多人的看法相悖。不少人认为,机身就那么回事,镜头好就行,或者镜头比机身更重要等等。通过我这段时间的试用,我发现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

4. D3最佳挂机标准变焦头:AF-S 24-70mm f/2.8 IF-ED

该镜头于3月5日从北京艺联购进,价格15k,同时还进了一个35/f2的蔡司ZF镜头,价格4850元,两者均为水货,不带发票。

尼康的这款最新问世的24-70价格不菲,属于高级牛头,堪称数码时代的新一代镜皇,性能和画质等自然毋需多言,

24-70镜头的具体规格如下:

镜头型号:Nikon AF-S 24-70/2.8G IF ED
镜头结构(组/片):11 组 15 片(3 个 ED 镜片, 3 个非球面镜片和 1 个纳米结晶涂层)
135mm格式视角:8:4° - 34°20’
Nikon DX 格式视角:61° - 22°50’
最小光圈:f22
光圈叶片:9
最近对焦距离:0.38 m (全部焦距)
最大放大率:1:3.7
滤光镜尺寸:77mm
镜头盖:遮光罩 HB-40(提供 )
镜头袋:CL-M3(提供)
直径x长度(从镜头卡口伸出的延伸段) 约 83 x 133 mm
重量:约900g



我对此头的最大感觉是,外观太难看,尽管我不是一个很在乎是否“亮骚”的人。这个镜头外观光滑,并且较细,拿在手中给人一种油头粉面的感觉,好似一位奶油小生。这个镜头最后的两个字母是ED,看上去似乎真能给人一种ED(Erectile Dysfunction)的暗示,放在D3的机身上很不协调,远远不如胶片时代的镜皇28-70/f2.8的威武雄壮,缺少了一些刚阳之气。另外,由于不是VR镜头,缺少了两个鲜红的VR字母,使镜身上的金黄色显得俗不可耐。

另外,有人说此头还是有紫边。我觉得,紫边现象对于任何一款镜头来说都是几乎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当你把明亮的天空作为背景,对着纤细的干树枝拍照时尤其如此。我的17-55/f2.8也是牛头,在D200和富士S5 Pro上,如果这样使用,也会出现明显的紫边。

我的摄影包,70mm 端, 全开光圈: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半个橙子,70mm 端, 全开光圈,和尼康的DX画幅牛头17-55一样,该镜头有一定的近射能力:
点击此处查看原尺寸图



四、有关画幅问题的思考

全画幅的优势在哪里?DX画幅还有必要存在吗?说实在的,自从买了D3之后,我不但没有萌发任何想放弃DX画幅相机的想法,反倒有些更喜欢APS-C了。

我觉得,全画幅相机的优势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感光元件的面积加大,所以更容易提高象素,或者像D3这样,更容易提高画质。但提高画质是有代价的,必需使用价格昂贵的顶级镜头,这是其一。其二,我实在舍不得DX画幅的1.5倍的镜头系数,多备一个DX画幅机身,不仅能减少更换镜头的频率,而且能减少镜头的投资。一般人的作法是一个机身配好几个镜头,并且没有人认为不正常,但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有好几个镜头的情况下,再增加一两个机身呢?哪怕是一个便宜的D40机身?多花几千元,买一个DX备机,所得到的方便和实惠是不言而喻的。

有关画幅的另一个思考是:什么画幅更合适?

下面的图说明了包括小DC在内的数码相机感光器件尺寸规格的示意图:



据此我们知道,目前的数码单反领域中大致有三种画幅规格。一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熟悉DX格式,第二种是全画幅,也就是尼康的所谓FX格式,其感光器件的尺寸和135胶片相等或非常接近。还有一种就是尺寸更小的、以奥林帕斯为首的4/3格式,但由于另成体系,与尼康(包括佳能)无关,故不在本文的讨论内容之内。

由于感光器件和胶片的特性不同,传统的镜头用在数码单反上时,数码照片边缘画质(暗角和分辨率等)的下降程度远比胶片照片严重。不过,如果将这些传统镜头用在APS-C的数码单反上时,情况尚可忍受,因为这种搭配实际上是一种奢侈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仅使用了镜头的中间成像质量最好的部分,暗角和画质下降的问题都被剪裁到了照片以外。但这些老镜头放在D3上之后,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尼康有很多老胶片镜头,价格便宜,光学性能也不错,但没有经过数码优化,而近年来,尼康在这方面的努力实在太少了,进展太慢了,实在不敢恭维。因此,这些镜头如何使用在全画幅机身上就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在买D3之前,我曾经产生过要买佳能1Ds Mark III的想法,因此对佳能的机器也进行了一番了解和研究。佳能在机身的画幅方面也有APS-C和全画幅两种规格,但佳能的APS-C比尼康的DX画幅还要小一些,因此要乘上1.6的系数,而非1.5。这当初曾经是阻挡我没有进入C家的原因之一,认为同样是APS-C,佳能不如尼康厚道。另外,我的数学不灵光,心算能力很差,想知道每个镜头折合成135相机的焦距时,乘1.6不如乘1.5方便。去年,佳能除了在尼康D3问世时几乎同时推出了两千多万象素的1Ds Mark III之外,在此之前还推出了一款以连拍速度见长的一千万象素的1D Mark III,以至于后来很多人经常在连拍方面,拿这款相机和尼康的D3相比。

不过,1D Mark III使我感兴趣的既不是连拍速度,也不是象素数量,而是它的感光器件的大小。1D Mark III采用的是APS-H的格式,其尺寸比APS-C大,比全画幅小,换算系数为1.3。由于近来将尼康老镜头用在D3上时感受颇深,我突然想到了佳能数码单反上的这种独特画幅。尽管佳能镜头在数码优化方面比尼康做得好,但以前也有很多人抱怨说5D挑镜头,边缘成像质量差等等。其实,这也是说明了数码单反对传统镜头的挑战。尼康推出了D3之后,当然也避免不了相同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如果想好好利用尼康现有的诸多胶片镜头,APS-H画幅很可能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由于D3刚刚到手时间不长,体会还不十分深刻,先把这些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等以后俺有了更多体会时,会随时补充到首贴或者回复中,并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正错误。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渴望和大家积极交流,把我们手中的器材用得更好。谢谢!


[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08-4-24 02: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09: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的很详细,功能真好,心动了想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21: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帖子也翻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21: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看看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0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4-10 06:36 , Processed in 0.26093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