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8|回复: 8

【转帖】如何客观评价一幅摄影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13: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推荐]如何客观评价一幅摄影作品?
      
                                                     作者 :长安君   
  
       经常看到网上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得失争论不休,有时候就连所谓的“高手”们的观点也大相径庭,使初学摄影者莫衷于是。所以,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如何评价别人摄影作品的文章。翻阅了大量摄影书籍,但这方面可资参考的文章简直太少了。在网上搜索了半天依然如此。自己虽初学摄影,但职业的关系,经常写一些文艺评论,也在省市获过一些奖,总感觉凡艺术作品,不管是书法、绘画、摄影,其审美的宗旨总是相通的,于是斗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大众的审美观就是评价标准
                ——兼谈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鉴赏的主观性,既表现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读者(观众)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发展,以及心境情绪的变化上。
   艺术作品鉴赏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使某些追求个人风格的作者,或者有一定造诣的艺术家做出了“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他们认为,高级的艺术品,只能为少数人所欣赏,而广大劳动群众只会欣赏低级的、粗劣的东西。这一思想倾向也时不时表现在摄影作品的评价上:一方面是读者(观众)的不接受、不认可,甚至认为“连起码的对焦都不实”、“曝光不足”或者“色彩怪异”以及“看不懂要表现什么”,另一方面是作者不依不饶地“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你们不懂艺术”和“我就是追求这种风格”。
   笔者认为,在社会成员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的旧时代,“曲高和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步缩小,作品的美与它的群众性日益趋同。某些朴素、自然、清新的作品,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喜爱,雅俗共赏。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曲高和寡”的作品,往往在形式、技巧上脱离了群众,过于艰深、晦涩,而非艺术性太高,恰恰是由于艺术上还有欠缺!大凡世界艺术精品,没有一个是大众欣赏不了的,正因为基于大众的认可、大众的欣赏,才成为传世佳作!
   
     结论:
   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历来没有完全同一的评判标准,所以导致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上的百家争鸣,在争鸣中艺术作品百花齐放,但同时,人们的评判标准会逐步趋于一致——那就是以大多数人的观点为标准!在各类艺术作品的评比中,评委往往是在艺术造诣上受到大众认可的专家,尽管他们有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但对艺术作品审美的价值取向上,往往代表着大众的审美观点,否则,在多元标准下,评比是无法进行的!
读(观)者的思想、主张和情绪,即“文以载道”。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谓再现,即描绘人、事、物的客观情貌,即客观的复制;所谓表现,既传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事物和人生的主观情感。尽管摄影表面上看是对人、事、物客观情貌的复制,尤其是自然风光摄影,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选择、集中和概括,都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果,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搞艺术的人大多喜欢标榜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我想哪位也不敢说对作品的思想性不感兴趣!因为,缺少了思想性的作品,只是一具空壳和僵尸!  大家熟悉的著名的摄影作品《大眼睛》,
      
        作者通过镜头客观地再现了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良好教学条件的期盼,也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以及对全社会的呐喊,从而催生了功利千秋的希望工程。80年代的作品《父亲》以及最近焦波的《我的父亲母亲》,尽管镜头再现的是我们熟悉不过的老人形象,但传递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辛、对父母和劳苦大众的敬重。最近流传于网络的2003年最值得记住的10张照片,无论是《冷暖相依》还是《爱》,无不讴歌着人情的至真、至善、至美。而《王志中》、《纤夫》、《哭泣的老人》等,则引导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给予他们友善与帮助。  作品的思想性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尽管作者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
作为艺术作品,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才是好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难一概而论。然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反映一个时代主流的思想、进步的思想、代表一个时代大众的思想、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都应是好思想。这里,我要声明写这篇文章没有拿什么党的稿酬(版主也不给稿酬),也不想替任何阶级做代言人。我是平民,有的是平民情结。我们的生活是在天天进步的,人们为这点进步共同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甚至生命。尽管阳光下还有阴影,但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用辛勤创造的越来越幸福的生活,没有理由不通过我们的作品,让牺牲了看电视的时间来欣赏我们作品的人们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所以,我们还是用手中的镜头,多展现生活的真善美吧!我也不反对揭露假丑恶,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时弊,同仇敌忾,医治毒瘤,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始终把镜头对着阴暗面,始终反映的是消极颓废的东西,给人总有点婚礼上听到了哀乐、吃饭吞了苍蝇的感觉。反映阴暗面,关键在于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同样是反映阴暗面,《王志中》、《纤夫》、《哭泣的老人》几幅照片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绪是高尚的、是富有爱心的!

(来源:四川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4: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特别是我作为版主,更应该加强学习,对摄影知识和点评方面的知识更进一步学习,才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7: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2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2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17: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冬三草 于 2009-11-24 21:02 发表
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18: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太好了,一定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2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4-19 05:28 , Processed in 0.3154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