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李前光等8位委员,围绕攀登文艺新高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坚持为人民创作、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挥博物馆作用、加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重视艺术传承、推进文艺事业守正创新等作了发言。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引发强烈反响。连日来,各级各类文艺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2019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记者聚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扬阳 摄 3月8日,李前光在会议间隙,应邀向中国摄协的同志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参会切身感受,希望中国摄协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等参加传达学习。李前光还接受了本报和协会媒体的采访。 培根铸魂,责任重大 作为此次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上的8位发言代表之一,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代表中国文联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李前光坦言倍感荣幸和十分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他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又一次就文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 李前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政协会上的讲话,与前两次重要讲话一脉相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总书记对文艺界和社科界提出的四点要求归纳起来即是四个关键词:时代、人民、精品、明德。我们不仅要明白讲话的深刻内涵,更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同时,总书记以“培根铸魂”来评价文艺工作,更是赋予我们崇高使命,文艺工作者要守正创新,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兴盛助力。 1943年,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师吴印咸(1900-1994)在延安为毛主席拍照。 马似友 摄 1946年8月,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师石少华(1918-1998)在大同战役前线采访。 1976年清明节,业余摄影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用相机记录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场面。摄影人在此期间拍摄的优秀作品以《人民的悼念》为题结集出版。 刘世昭 摄 现行《著作权法》对摄影家不公平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国家治理机构全国政协的重要职能。李前光的提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艺界122名委员中唯一一位摄影家,李前光十分关心“弱势群体”摄影艺术。在本次会议上,李前光以个人名义作出了《摄影在法律上“二等公民”地位应予改变》的提案。关于延长摄影版权保护期,10年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就开始呼吁,虽然列入了《著作权法》的修法草案,但根据近来有关人士对摄影的不同看法,李前光认为有必要专门和全面地向国家立法部门陈述修法的理由。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是本届政协首个针对摄影艺术的专门提案,该议题旨在提升摄影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全社会客观认识摄影艺术和摄影人正确了解自我都有现实意义。 李前光认为,摄影与文字、音乐、美术等一样,均为独立文学艺术门类。现行《著作权法》对文字、音乐和美术等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而对摄影作品的保护期仅为创作完成后50年。这是对摄影艺术的曲解,对摄影家是不公平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在《著作权法》修改之际,这种不平等的“二等公民”现象应给予改变。 李前光强调,贯彻总书记的讲话要落实在行动上,作为文艺团体和组织,要反映艺术家的心声和困惑,维护文艺工作者的正当权益,保护创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作为一门艺术,摄影并不简单 李前光指出,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界,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一样,均为独立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由于摄影艺术在发明初期条件比较简陋,表现力上受到限制,所以在一个时期里对其是否是一门艺术确实存在过争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摄影表现力的提高,摄影在国际上早已被公认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和形式,1937年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摄影,1839—1937”展览,就标志着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被以美术馆为代表的主流艺术界所接纳。 李前光强调,摄影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更是一项艺术创造。人们看到的是按下快门的简单瞬间,但是在它的背后,则是按快门前专业的学习、文化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瞬间的判断更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决定性检验,按快门后又是人们所看不到的冲洗、制作和再创作的过程。摄影有时为了获取一幅作品甚至需要以生命为代价,这种创作方式和成本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极其罕见。 李前光认为,摄影的现场性,决定了获取作品的艰辛。相比美术在画室创作的“脑中想、笔下生”,摄影创作必须到现场,而现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创作必定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作者不仅要购置价值不菲的摄影器材,为创作还要支付交通、食宿等成本。例如摄影家和画家同样以金字塔为主题进行创作,画家不必去非洲埃及,而摄影家则必须亲临现场。又如,在战场采访,文字记者可以在后方指挥部用电话了解前方作战情况便可完成一篇战地报道。摄影师却需要负重器材,跋山涉水在枪林弹雨中工作,以生命为代价创作。他结合切身经历回忆,某集团军在上世纪80年代保卫边防的自卫反击作战中,多次随突击队在前线战斗采访的都是摄影人员,在一年的、规模并不大的边防作战中,牺牲的摄影工作者就有2人,负伤3人,而文字记者无一伤亡。摄影的现场性注定了它要比其他艺术创作付出更大的成本和更重的代价。 1987年1月5日,云南老山前线,4名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拖回在战斗中牺牲的第一突击队战友李涛的遗体。战地记者随突击队员一同连续倒退着步子,拍下了这一悲壮的场面。 柳军 摄 1998年8月21日, 湖北洪湖。长江干堤洪湖中沙角险段出现200米长的滑波和15厘米宽的裂缝,记者们跳进泥浆中用相机记录下了军民抢险救灾的一个个难忘瞬间,他们在泥里持续拍摄了两个多小时。 王景春 摄 2008年5月,摄影记者在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北川县城废墟前采访。 李刚 摄 李前光对摄影一直有着深度思考。他说:“摄影的历史性,决定了其未来更具价值。摄影真实、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历史价值越发珍贵。”他以已出版80多年、用20多种文字多次再版重印、深受读者欢迎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图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该作品的文字内容被单独使用和被盗用的情况并不多,但其中的摄影作品被单独使用的次数可以用千百万来计算。“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摄影越来越简捷,手机摄影更是唾手可得,但优秀摄影作品的创作永远不会是简单的。特别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摄影作品,其价值会在未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凸现,使用率、发表率更高。” 对摄影作品的尊重是时代之题 李前光指出,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读图时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图像使用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巨大平台,盗版现象也随之日益突出,对摄影作品的保护和尊重已成为时代之题。 他认为,摄影的历史意义决定了未来更高的价值,而摄影作品著作权保护期比其他艺术短,则是十分不公平的。多年来,解放军报社的文字记者因其作品被侵权而产生的诉讼事件只有两起,而摄影记者的历史作品被侵权所产生的诉讼不止百次。 李前光表示,摄影作品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应该在《著作权法》中享有与其他艺术门类同样的保护水平,即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的保护。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制定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各缔约国已将摄影作品保护期延长至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70年或100年不等。 我国已于2006年12月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因此也应该按照《条约》原则,延长摄影作品的保护期。为此,建议在国家修改《著作权法》时,延长对摄影作品的保护期,改变在《著作权法》中摄影“二等公民”的不公平的法律地位。 摄影人要奋发图强拥抱时代 李前光表示,摄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摄影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就手机而言,其摄影功能的不断升级和算法流程的日益强大,这种“无门槛”“零技术”的拍照,极大地普及了摄影和美化了大众生活,但也对传统摄影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摄影活动的认知。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是广大摄影家、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2013年9月,台风“天兔”外围影响,钱塘江潮水在杭州下沙掀起巨浪,观潮群众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壮观景象。陈中秋 摄 维护摄影家正当的权益,需要各级摄影组织和广大摄影人的共同努力。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李前光强调,摄影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摄影艺术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手机扫一扫,分享更方便^_^ |
|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4-10-8 16:35 , Processed in 0.0971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