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28|回复: 39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9 14: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千年“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今人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当游人漫步在这条被车轮碾压出深深车辙印的青石板路上时,令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不复存在罗……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西津渡街与镇江博物馆毗邻而居,早先的英国领事馆旧址(现镇江博物馆),一座矮墙相隔,由数十级石阶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砖砌的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字样,穿过这道券门,展现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历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门之隔,门里门外的建筑却恍若隔世,门外是大道通衢,两旁是高大、宏伟、瑰丽,或中或西或中西混体的建筑,门内却转瞬间化作小巧古朴的中式阁楼、亭台、塔庙,中间夹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多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靠近头道券门的木结构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平常日子里则游人团队熙熙攘攘。
   过街石塔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神灵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今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据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遍游神州(曹 弘)  2018年11月9日 于成都锦江东晶苑 揽胜楼书屋


一一广交天下旅朋艺友,遍游神州壮美河山,讴歌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一个人的权力和职位是短暂的,金钱和物质是有限的,唯有人品和艺品是永恒的。 牛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属"火牛"。我愿将我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艺术生命中去,直到生命的终止。一一遍游神州 人生格言三则。

评分

参与人数 5贡献 +23 收起 理由
菊花 + 3 赞一个!
十郎 + 5 赞一个!
茅台 + 5 赞一个!
大漠胡杨 + 5 赞一个!
醉梧桐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敬请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923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922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08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09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1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2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4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5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6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7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15: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秋江南漫游 江苏镇江著名“西津古渡”觅古揽胜系列杂片之一
IMG_7818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CTPN旅游中国摄影网 ( 蜀ICP备19030079号-2 )

GMT+8, 2025-5-11 07:44 , Processed in 0.51801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