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2:19

行走三明记忆(14)·神秘的山野遗珠“安良堡”

行走三明记忆(14)·神秘的山野遗珠“安良堡”


   岁月无声,许多前尘旧事早已无迹可寻,可有一些遗存却抵住了时间的侵袭。大田县桃源镇偏僻边远的东坂村,有一座形如城堡的古堡,在深山中静默屹立了200余年,矗立掩映在一片竹林之中,其名为“安良堡”。这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是山民们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艺术,营造抵御的营垒住居。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54:12

   古堡建造时虽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但在防卫、抗震、抗风、采光、通风、隔热、御寒等功能不亚于现代化建筑物。建造前依照实际地理环境,在陡峭的山脚下掘下三丈来高的土方,把后方围墙基选择在土坡的顶端。据考证,当时营造此楼是先建前楼再建后楼,为的是节省工日而采取的一种科学方法,使堡内挖出的土方不要反复搬运,当夯好前楼的土墙时,堡内的土方亦已挖除。然后才砌后楼石基,再从后山花台处采土,既省工,又减少了后方逼迫山势和隐患。当我们站在堡内往后方向上观望,高达十几米的石基、墙体连在一起,沿线廊屋似有高耸入云之感。这一大胆的省工设计方法和精湛工艺实属少有。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51:35

   走在宽达1米的贯通全堡的回廊上时,古堡建筑无比地清晰起来。堡基中间通四面环廊,是防卫场所和走向楼间的通道,里侧为木质结构仅五六平方米的小开间,为了提高开间面积,建造时每开间增设一个吊柱,从下向上望去,露出楼房高悬于墙上。堡上有五十多间小室,全为木质结构。前后房间较小,正中略大,作为议事及小聚之用。这种房间全为封闭式,有些不设窗,也有设小窗的。内房二座上下排列,左右扶厝等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无论布局,结构、通风、排污、防盗等都十分科学合理,是大田土堡的代表作之一。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59:09

   安良堡,一个神秘的山野遗珠。在那尘封的历史深处,展现了建堡主人的智慧。在那支撑的二百多年岁月堡屋,浓缩了时光沉甸甸的份量。当我们站在后堡墙的最高处,从堡屋圆形的窗扇俯瞰前堡门时,感到了时光之手抚摸的重量。堡墙上遍布的瞭望窗,似乎还在窥探着深不可测的危险。而那一个个隐蔽的枪眼,仍在捍卫着一个村庄宁静的梦乡。安良堡是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中极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先民在极其困苦条件下利用他们的智慧所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3:50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4:52

   我们从大田县出发,一路山高林深,驱车约2个多小时,来到东坂村安良堡前,那座气度雍容、逐级而上、落差有致、高峻嵯峨的气势的壮观气势建筑,一下子就将我们震住了!舍我其谁?当地官方宣称,安良堡被建筑专家称为“土堡之冠首”。古堡整座依山而筑,前低后高,城堡上下14米的落差错落有致,形似一座小型的“布达拉宫”。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5:39

   据朋友介绍,安良堡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米,沿山势所建,左边大半圆弧形,右边两角略圆,前方脊屋平直,左右各分15栋,包括前后共由32栋组成,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这一悬山递进式的屋顶,在古堡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古建筑研究与观赏价值。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6:08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6:46

   古堡前有一小溪,过小溪左转上六级台阶便到大门,石拱门上风剥雨蚀的墙上,“安良堡”三个大字的堡匾镶嵌其上。斑驳的土墙露出黄土凝成的肌理,那错落的屋檐似在昭示一段莽苍岁月。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7:12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7:52

   从古堡大门进入,迎面是面阔三间的木建筑上下堂屋,皆歇山式,左右对称,布局平稳。正面右屋门窗上挂着一块“中国工农红军红九军团住所旧址”木牌,令我们更肃然起敬。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8:16


黄文洪 发表于 2017-10-20 10:49:01

   安良堡呈古褐色,构筑奇特,立面效果生动活泼。沿山造势、屋瓦层叠、逐级上升的堡屋,是安良堡的独特韵律。从大门右侧拾级而上,到转台处有两条走马廊,在其呈阶梯式向上延伸的古堡墙体上,分别建有15栋廊屋,沿线廊屋渐次拔高,直至古堡最高处。两条走马廊环绕相通,悬山递进式的屋顶颇似“鱼鳞”重叠形状,实属罕见。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三明记忆(14)·神秘的山野遗珠“安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