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三明记忆(7)·走进泰宁明代真品尚书第
行走三明记忆(7)·走进泰宁明代真品尚书第一个城市都有其不该忘却的建筑,这些建筑让我们看到了纪念碑的价值,也让它们成为城市风景中不可磨灭的标志。泰宁古城,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美誉,曾写就过“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盛况,然而,今天在泰宁访古,人们说的最多的却是明少保太子太师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宅“尚书第”。于是,我们顺着一条长500余米的仿古步行街和历史的脚印,走进了尚书第。
跨进第二幢甬道,一座石质廊式雕花大门楼辅然在目,可以看出这一幢是《尚书第》中最重要的建筑。正楼门额锈刻着天启皇帝赐封的“四世一品”楷书巨匾,先声夺人。这是尚书第的主厅,也是整体建筑的精华。当年李春烨就居住在这幢房子里,现在把它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按明朝的封赠制度规定,李春烨的本职官位为正二品,加虚御为从一品。李春烨本人及妻子、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四代人都享有一品官的荣耀。此匾保存的非常完整,文革时期“破四旧”没有被破坏掉。据说得感谢当时住在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当她知道红卫兵要来砸这幢门楼时,情急之下,连夜发动李氏族人用黄泥把门楼上的“四世一品”、“镂空花”、“财神爷”、“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写上“毛主席万岁”。当红卫兵要来砸时,一看傻眼了,谁也不敢动,这幢门楼就这样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门楼后有一扇盈门,主要是起遮挡的作用。中门非常气派,将近六米高,比百姓家的中门高出一倍。
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从总体到局部都是历史的见证,建筑的精华,文化的传承,极具艺术价值,堪称闽西北赣东南,乃至江南最典型、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是高雅建筑群的缩影。徘徊于尚书第中,望着头顶那片被建筑格局裁成的狭长天空,飘飞的白云仿佛正述说着李氏家族的往事沧桑。几百年过去了,有多少事都被揉碎在这一砖一瓦中,可尚书第这座古建筑却依然独卧着、见证着它曾经的兴旺,迎来送往着大批的游客。
(摄影于2013年8月,书于2017年6月)
过中门即是中堂,也就是大厅,是当时李春烨接待朝庭官员、接圣旨及办大事的场所。“清朝师柱”这块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莫俨皋为李春烨所立。这里“清朝”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师”指的是李春烨加封为太子太师,“柱”就是把李春烨誉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尚书第坐落在县城尚书街,建于明万历末,至今已有390年历史,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真品, 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古韵幽幽、明风遗存。
跨入尚书第北大门,迎面是贯通五幢主体建筑的甬道。这甬道的路、墙及几重方形门洞均以坚石砌就,高巍深长,气势雄镇。尤其那几重石门,左右参差,交错有致,平实中显出几分威严,行走其间,让人有一种肃然感。
泰宁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建于明天启年间。它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而闻名遐迩。尚书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主体5幢,辅房8幢,共120间,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墙木构架建筑群。
第一栋是主人的膳堂,大厅外还有个小门厅,是马夫、轿夫吃饭的地方。如今,这里陈列着泰宁古镇的模型。第一幢的大门开得比较特别,它不是朝正前方开,而是往北面开了这扇大门。这里把它辟为“古代建筑文化艺术陈列馆”,游客通过它对这个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