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石刻 ,是藏民刻在石头上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希望。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55 编辑新寨玛尼堆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县境内,距西宁850多公里,海拔4500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
新寨玛尼堆的经石据说已达20亿之多,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尼玛石刻极具民族特色,是藏民刻在石头上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希望。尼玛石刻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有了生动的形象和灵气。尼玛石雕刻手法多样,有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等。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是一种融雕刻和绘画于一体的古老艺术表现形式。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33 编辑
碎石块堆成一堆,布上经幡,每次路过时就在石堆上垒上一些石块,然后绕"尼玛堆"顺时针走三圈,祈求上天保佑。 当地藏胞在山顶上环绕牛头碑垒起石块,矗立杆子,扯起绳索,绳索上数以百计、色彩纷呈的丝绸哈达在劲风中招扬着挚诚挚真的祈祷和祝福。据说这种独特的祭祀方式叫"尼玛堆",如同蒙古族的"敖包"。虔诚的佛教信徒和前来河源的游人你往我来系上五颜六色的彩绸,寄托自己的祈祷、祝福和希望。彩绸的色彩分别象征不同地意义: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祥云、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水。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31 编辑
在西藏及青海云南等藏民聚居地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
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尼玛堆的石块、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图像。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的经文、佛尊、动物保护神、六字真言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尼玛堆上加石子,并虔诚地用额头碰它,口中不停祷告。日久天长,一座座尼玛堆便拔地而起,愈垒愈高。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39 编辑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50 编辑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旁的新寨玛尼堆,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36 编辑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43 编辑
新寨玛尼堆的经石据说达20亿之多,这些经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的如同桌面,小的仅如鸡蛋。刻在玛尼石上的内容一般都与藏传佛教有关。有佛经,其中以六字真言居多,还有其他一些吉祥语言,还有佛像、神像等,也有动物或妖魔鬼怪,内容非常丰富。3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11-7 15:47 编辑
结古寺的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住在结古镇东边的新寨村,并在此修建嘛呢堆。藏族人民有个传统,认为每往玛尼堆上摞一块石头,就多一份功德,所以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新寨嘛呢堆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众人拾柴”已经形成了高1.5米的嘛呢石墙围绕着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大的嘛呢石城,城中红色神塔威严耸立,经幡随风飘舞,庄严神圣,据说,这里有25亿块嘛呢石,堪称“世间第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