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1:45:10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本帖最后由 遍游神州 于 2015-10-9 21:51 编辑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和顺侨乡,位于云南腾冲城西3公里,古名阳温暾村。和顺的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镇有1300多户,60O0多人。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著名景点有 和顺图书馆,千手观音古树群, 大哲学家艾思奇纪念馆等......
   自古以来,和顺就是一个文化发达,地灵人杰的地方。走进和顺乡,只见古朴典雅的各大姓氏祠堂、牌坊、月台、亭阁、石栏比比皆是,记载了侨乡曾经繁盛一时的历史和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河边那依依的杨柳,碧波荡漾的池塘,亭亭玉立的荷花,把侨乡的田园风光装点得更加妩媚。水碓是和顺的名景,这里的风光如诗如画,青山如黛,绿影婆婆。碧波粼粼的元龙潭如一面明镜,倒映出古色古香的元龙阁,使人兴味无穷,流连忘返。怪不得一些电影导演、摄影师、画家都喜欢到这里取景画画呢。
   “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这首小诗是近代先贤李根源先生所作,切合当地的特点。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之旁。和顺的居民,原多为少数民族。南诏大理时期,汉族等其他民族逐步迁入,尤以明代为多。这些来自内地的居民,有较高的文化,加上和顺地近缅甸,边境来往比较自由,无需千里跋涉或远渡重洋,边民常有来往,语言易通。因之,遇有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的公务,常被聘为“通事”(翻译)、向导,有的则在“四夷馆”、“缅字馆”内负责培养翻译人才;有的往来于滇缅边境,经商开矿,做工服役;有的则在缅甸政府、机关中供职,甚至成为要员。如:清代尹蓉,曾被尊为缅王师,许名宽曾为缅王宰辅。一般仅能维生,也有一部分成为有实力的工商业者。乾嘉之际,社会稳定,海禁末开,与国外通商多沿陆路,此时旅缅华侨亦多,也是和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自航海开通,腾缅商情锐减。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密支那、腊戍至曼德里的铁路相继修通,由腾冲至缅甸腹地的交通大为改善,云南烟、酒、丝、茶,畅销缅域;缅甸的棉花、玉器、宝石,也大宗采进。腾冲的纺织业也一度兴盛。和顺的经济发展又突起一个高峰。其后,关禁严,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 ,商道一度断绝,生意萧条。
   和顺侨胞身在国外,心系祖国。他们热切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时刻关心边疆建设。他们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革命事业,慷慨捐输,多方奔走,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和鲜血。孙中山曾表彰和顺华侨寸海亭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们长期以来,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家乡修桥筑路、建造寺观、培植风景、发展文化教育。村中的公共建设,无一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
    和顺侨乡,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为数不少的宽敞院落,居住的人很少,因主人多侨居国外,住房仅托亲友代管。村中的大路小巷,全为火山石条镶砌,平整光洁;甚至村前的田埂上,村后芭蕉关的关坡上,也铺有石条。腾冲多雨,在别处泥泞难行,在这里却不烂不滑。环镇而过的清溪上,一座座洗衣亭跨河而建。亭多为两间平房大小,房顶四角微翘,水上立有井字形石条,旁设木条凳。泉从石下流过,触手可及。村民在这里洗衣洗菜,晴天避热,阴天避雨,从田里做活回来,可在此冲洗纳凉。村旁路边,巷口街旁,常有一座座半圆形的月台,地面平展,围有护栏,中有石凳,上覆大青树,每当傍晚,老人相聚谈天,小孩戏耍其间,一片欢声笑语。再看那屹立在村中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较为良好的益群中学,使人真切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富庶而又人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是一个有文化而重美德的侨乡。
   侨乡那苔花斑斑的青石,那洁净的林前石板小路,那弯弯曲曲的小道尽头的古典建筑,那横卧在月台之上的石牛,那粗约五米的元代古杉,全“锁”在一片青翠碧绿之中。村东蕉溪村旁,帅头坡与来凤山结合处的元龙阁,楼阁交错,气势雄壮。阁前池水青碧,地周古树成荫,湖光阁影,擅胜一方。
   元龙阁旁的蕉溪村,有数十户人家,依山而居,其中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的故居,为一中式院落,建筑较为精巧,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口,青藤缠绕,古朴秀雅。近年,艾思奇亲属已将故居捐赠国家,政府已拨款加以维修。
    玲珑典雅的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现有图书六万多册,其中不少是国内珍本、孤本。建于1940年的益群中学,曾为侨乡培养出许多人才,现有在校学生1000多人。
    和顺乡还出过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被章太炎称为“滇南一枝笔”的李曰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寸树声等知名人士,更多的则是经商有方,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乡村道路旁屹立着供人避雨的灰色的风雨亭,潺潺溪流和睡莲间的具有明代风格的洗衣亭,依然有少妇在水边的厚木板上捣衣洗菜,白鹅像唐诗描写的那样在龙潭里悠游。百年前建造的画栋、雕梁、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虽被风雨褪尽色彩,却更加赏心悦目,衬托出了灵秀乡村的厚重古韵。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当游人踱过双虹桥,来到和顺乡的水锥村,只见一栋栋密集的古宅环山而建,粉墙黛瓦,整洁美观。宅屋间有一条条深幽的街巷,把整个村庄连为一体。看得出,这是一个规模不小,建筑形制也经过规划、设计的村寨,曾经有过辉煌。村上的几处宗氏祠堂修得格外富丽,显示着家族的威仪,让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经历了沧桑艰辛后,在祖居故土上的耀祖光宗。
   在深深的小巷里漫步着,在小巷里寻觅着,风雨迷蒙,小巷坡坡坎坎,蜿蜒曲折,蕴藏着许多的古村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徜徉在古街小巷里,似乎没有尽头。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重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那墙和墙基,均是腾冲特产一火山石,彷彿就象一部部厚重的历史巨著呈现在我们面前。篇篇页页都写得凝重而深沉!和顺侨乡600多年的沧桑风雨,尽布满和散落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遍游神州   金钟长鸣   摄影   2015年10月9日   于蜀中巴蜀揽胜楼书屋



一-牛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属"火牛"。我愿将我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艺术生命中去,直到生命的终止。我宁肯在学习科学技术与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艰苦地拼搏,也绝不愿在麻将桌上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去寻求一时的欢乐。   执著地追求艺术,献身艺术,毕生可乐。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前进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历经拼搏获得的荣誉和硕果是珍贵的,而人格的魅力更是永恒的。 一一遍游神州 人生格言四则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1:55:31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1:57:17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1:58:38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1:59:46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2:01:32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2:02:43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2:04:13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2:05:04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遍游神州 发表于 2015-10-9 22:05:56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雨游蜚声海内外的滇西茶马古镇和顺侨乡系列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