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族 遗世独立的海上吉卜赛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23 编辑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且十分形象的称谓,因为他们大多居住在小舟上,以舟楫为家,船艇外形酷似蛋壳漂浮在海面,故称疍民。疍民是遍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及港澳等沿海地区的一个特殊族群,他们生活在沿海、以捕鱼为生。“疍”的由来是因最初汉族人见疍民使用一种特殊形式的船只,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疍船”,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故又称“疍家”、“疍户”或“疍民”。疍民往往以船为家,每只小船体长一般不过五六米,宽约一米二。因每只小船—般只住一家人,所以又称之为“连家船”。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疍民不仅形成了以水居为特征的海上群体,而且缔造了独特的文化类型。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25 编辑
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疍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历代中央政权对海南治理的力度比起内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减弱,比之于内陆,海南疍民有着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秦汉时期内地疍民即已在海南岛的北部和东北部的沿海一带活动。汉代在本岛的政治建置中,玳瑁县(今海口市琼山区)、紫贝县(今文昌市)等靠近海边地区,以海产品来命名,正是疍人主要的活动区域。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28 编辑
疍家人架着船打渔历史很悠久,哪有渔场有良港就聚居在哪。船总得靠岸,补给生活必需品。于是良港的周边岸边就是疍家人的住所。渔船和鱼排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由渔船打鱼回港后产生出的经济效益衍生出岸上补给系统,比如造船修理厂、码头鱼市、粮食蔬菜淡水和冰块供给、油料的供给等等。在靠岸补充供给后,他们一般都是回自己的“船”家中的。据他们说不习惯陆地,上岸就晕陆地。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长时间呆在船上的狗上岸也会左摇右摆的一阵子才能适应过来。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以前是竹瓦板壁,现在看到的也有轻钢结构的,里面陈设较为简单。一片渔排,一个疍家棚,固守住自己的一份家业。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30 编辑
蔚蓝的大海之间的渔排点点,当接近这些渔排时,蔚为壮观,而一旦远离时,则变得秀气自然,就好像它们本是从水下生根长出的房子一般。一口口渔排网箱呈“井”字形连片排列在海面上,一间间小木屋散落在渔排上,渔民在木屋起居饮食,渔排之间的“街道”上船来船往,渔排上的狗儿警惕地“站着岗”,猫儿则懒洋洋地爬着睡觉,一道独特的海上景观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海南陵水新村镇“疍家人”的海上田园。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32 编辑
疍民们亲戚邻里的关系都很融洽,鱼排上每家每户都是相通的,人们常常互相串门,聊聊渔事,话话家常。家家户户都不锁门,没有防备,这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海上的风云瞬息万变,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乎其微,因此他们延袭着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亲密关系。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42 编辑
上南湾猴岛,在岸边乘跨海索道。升至空中,忽见蔚蓝的海湾上,一艘艘渔船连线成片,船上有橘瓦小屋,远远望去,犹如水上村寨,十分壮观。 本帖最后由 高原一品红 于 2015-8-13 22:45 编辑
许多疍民陆续搬迁到岸上居住,其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俗也逐渐与陆上人家融合同化。如今,疍民们不仅都有了自己的陆上家园,有些还凭借自己的传统本领成为海洋产业的主力,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