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里的地秧歌(1)
本帖最后由 光影客 于 2015-2-3 07:19 编辑对曾经盛极一时的汾孝地秧歌,不是很了解。这次市文化馆组织了有三十多名摄影爱好者参加的“领略历史文化名村和孝义地秧歌的魅力”摄影活动,很有意义。颇有感触,长知识、长见识。拍摄后又在网络上仔细查找,找到了我自认为是最详尽介绍汾孝地秧歌的文字 ,这篇文字是一个叫作海水永不干1的网友写的,转抄到这里,或许也有像我一样对此一无所知的朋友能够有所收获。同时也谢谢写这篇文章的朋友!转发如下:
汾孝地秧歌,流行于汾阳、孝义一带,起初因在演唱时不用管弦伴奏,俗称“干板秧歌”,或“磕板秧歌”,又称“圪圈圈”秧歌。据说起源于唐代,是汾阳王郭子仪从长安城带过来的一种宫廷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老艺人传说形成于元末,因为从民间秧歌队的服饰装扮考察,似乎沿袭了元代服饰。头戴尖顶栽绒帽,身穿长领琵琶短褐(又称卫衣),尤其是秧歌中的四名打花鼓角色的打扮,更具元朝服饰的特点。后来,秧歌队中又杂以清代的服饰,如《三侠剑》中杨秀五一类的武侠打扮。还有传说说磕花棒的是梁山好汉武松的化身,两根花棒是景阳岗打虎时打折的哨棒;敲小锣的是潘金莲的化身,小锣象征着烧饼;打花鼓的是武大郎的化身,腰鼓象征着一厚迭烧饼。关于秧歌队中扮演的十二甲装身子的角色,在老辈人口中各地传说也不一样。有人说是象征十二门人,有人说是梁山寨武松、孙二娘等人的化身。总之到了清代就十分兴盛了,是清代境内民间祭祀活动常见的娱神舞蹈。大约在清中叶时期,地秧歌有小锣鼓(俗称小家具)和赛锣鼓(俗称大家具)之分。小锣鼓自打自舞,比如现在仍然存在的“十二甲”身子掏场子;赛锣鼓为专打专舞,也就是“跳香场子。”沿街游行时,赛锣鼓前导,小锣鼓尾随。祭祀时,猴舞、大头舞等赛锣鼓开祭和终祭,小锣鼓居中行祭,并间以“四六句”短式和“一唱众和”的长式颂声歌唱。清末,汾孝地秧歌已不再是专为祭神的舞蹈形式,开始同旱船、推车、竹马等民间广场艺术为伍,出村演唱。由于它具有舞止即唱,唱止即舞的表演特点,非常容易灵活地穿插民间小曲、曲艺、杂说、对歌等形式,十分受老百姓的喜爱,逐渐演变成了以唱小戏为主的表演艺术。到了民国初期,汾孝地秧歌除参与本村祭祀活动外,开始逐院拜年、出村“送唱”、集会赛歌等活动。那时候,开场地秧歌和文场地秧歌已基本分开,许多秧歌小戏也应运而生。登台秧歌又叫祁太秧歌。民国初年,汾阳县爱子村的二秃子去祁县学习祁太秧歌。回来后,先后在仁岩、罗城、牛家垣等村组建秧歌班,每班35至40人,农闲演出,农忙散班,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孝义县城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秧歌比赛传统也是从民国初期就形成。每年正月十五,四乡秧歌队伍,少则二三十家,多则四五十家,云集城内及四关大街,各显奇技绝艺。到了上个世纪30年初,地秧歌的表演场所开始了由地摊向土搭小平台转移。登台秧歌在演唱时,有道白、对唱、独唱,且伴有弦乐和锣鼓、铰钹,已经像一出小戏了。 汾孝地秧歌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揉武术舞蹈于一体。表演队伍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四人磕花棒,装扮像戏剧的武生。花棒用梨木做成,一尺多长,擀面杖粗细,左右手各执一棒;四人敲小锣,装扮像戏剧中的小旦。小锣直径六寸左右,俗称“旋子”;四人打鼓子,装扮像戏剧中的小丑。鼓和现在打的花鼓一样,但做工精细,鼓内绷有弹簧,鼓下面吊有三个小铜环。除此之外,还有三至五人执大钹、大锣、小马锣等伴奏。武场的表演,是十二个角色边敲打乐器边按套路进行的,可以在固定场所表演,也可以边走边演,队型表演有“二龙出水”、“梳辫子”、“四对面”、“剪子股”、“天地牌”、“单勾”、“双勾”等,有合有分,粗犷明快,特色鲜明。表演队伍的功底越好,掏场掏得越精彩。如磕花棒的下八叉、踢飞脚、蹲虎势、骑马势、挽花面等;打鼓子的升子步、弓马步、狮子大张口、苏公背剑、朝天一炷香等;敲小锣的怀中抱月、水中捞月等,非常见功夫。有的秧歌队把磕花棒的脸勾画成二花脸谱,打鼓子的脸上画蝎子,或蛤蟆,额头鼻子一动,蝎子、蛤蟆就像在脸上蠕动爬行,十分有趣。有的在秧歌队加配十男一女的丑角,女的拿把烂蒲扇,男的斜背串铃,和着音乐节奏,表演多种幽默滑稽的舞姿动作,常常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武场停止表演后,在轻敲乐器的伴奏声中,唱角登场演唱。唱角一般不化妆,全凭唱功取胜。男唱角头上插一朵花,女唱角头上插几朵花,身披一件二大衣。演唱板式有两种。一种是过街唱的“四六句子”,由一人演唱,属有板无眼型,其旋律抑扬顿挫,腔速自如,中间间两拍锣鼓点,格外刚劲轻俏。有些是现成的唱词,有些是随编随唱的即兴唱词,结尾加“哼咳”。如走到一家门店唱完后,老板招待热情,送了烟和茶,便唱道:“初八十八二十八,我们这里谢下啦,先谢茶后谢酒,纸烟谢下五盒盒哼咳”。如在一个村里演唱后离开,乡亲们恋恋不舍地送到村口,唱道:“送了一程又一程,好比刘备送先生。谢声乡亲们回去吧,西北风刮得你们耳朵疼哼咳。”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的大唱段。有的是一人演唱,有的是两人对唱或多人对唱,不用任何乐器伴奏,俗称“垛板干唱”。没起板和过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己掌握。所以,不同的演唱者,即使在同唱某一种腔调时,也常出现各种不同的旋律变化。 从民国初期之后,汾阳、孝义一带就出现好多有名的秧歌村、秧歌班,诸如汾阳的冯家庄,孝义的宋家庄等,都在汾孝一带十分有名。听宋家庄的老人们口述,其活动情况是:班头是秧歌班的最高领导,总管全局,然后吸收文武队的两个队长加上编导四人组成领导班子,共同决策秧歌班事宜。此外班头还承担着筹措资金,聘请师傅、组织训练、规定纪律、巡回演唱、保护人身安全等责任。班头的产生由秧歌班的人员民主选举,可连任或一年一变。班头一般是由对秧歌艺术有一定造诣或爱好者,并且在本村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来担任。编导有时外请,一般是村里文化程度高的教师、会计担任,像宋家庄的张守经,张天华等师傅都是教师出身,自幼爱唱,文底深厚,创编节目达30余个,还编创四六句90余首,队长两个,一人负责十二甲装身子的演员击乐舞蹈训练表演,一人负责男女唱角剧目的排练及演唱活动。班内还设后勤一名;这个人不是班子成员,但他是班头的得力助手,负责秧歌班的服装、乐器、道具以及财产的保管、修补、翻晒,还有烧火、烧水、点灯和联络通讯。过去村里参加秧歌班的人员都是义务尽职,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大队曾给秧歌班人员适当记过些义务工。有关秧歌班的置乐器、服装、化妆品、灯油炭火开支等等,均由班内自筹,在每年秋后班头领上班子成员,挨门入户,动员捐资。村民有的捐钱、捐粮,有的捐棉花,也有以给秧歌班缝衣服装来捐工的。在募捐时,一般是参与闹秧歌活动的人捐的较多。老百姓认为闹秧歌是村里的吉祥好事,都捐个十斤八斤杂粮,在每年的演出结束后,班子签名,负责把当年秧歌班的收支状况,列项向群众立榜公布。秧歌班,大都是从冬天没有营生可做,就集伙搭班训练了,于次年正月初一开始演出,最迟到“二月二龙抬头”散伙。大年初一,一吃过早饭后,秧歌班的人员就集中起来,装扮齐备后,先进行祭祀活动。由班头前面引路,一手拿祭香祭裱,另一手执鞭炮,还有两人抬着祭桌,桌上摆放着许多祭品,后随秧歌班全体人员击乐而行,按传统规矩,先祭拜观音堂后祭龙王庙和老爷庙。祭神完毕后,返回班内大家举行团拜,而后走村活动。几乎天天外出,一直到二月二进城祭祀土地庙后才结束。宋家庄村的秧歌班每年的活动范围很广,不仅走孝义的六十多个村庄演唱,还要到汾阳所辖的十几个村庄演唱。转自:海水永不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