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摄影网江西采风及庐山年会系列——《石钟山与鄱阳湖》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有一座高不过50余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的山峰,那就是被誉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m。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登两山远眺,襟带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远,洲渚回合,展现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独特景观,气势雄伟磅礴。
612≤ ≤ ≤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612ˇ ˇ ˇ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攝精彩,欣賞支持. :handshake
612í í í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攝精彩,欣赏支持。
603? ? ?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摄精彩,学习欣赏。
583┘ ┘ ┘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攝精彩,欣賞支持.
谢谢鉴赏支持!
583N N N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攝精彩,欣赏支持。
谢谢鉴赏支持!
石钟山记
朝代:宋辽金作者:苏轼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一般的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以景物描写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苏轼的许多记游文字,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都以描写、记叙、议论...
603刂 刂 刂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583ベ ベ ベ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拍摄精彩,学习欣赏。
谢谢临帖鉴赏和支持!
583— — — 本帖最后由 《竹君》 于 2015-7-23 16:47 编辑
587ⅴ ⅴ 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