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14:40

陕西汉剧(中国古代四大名剧)

    汉剧原名汉调二簧,因流行于汉江流域而得名,其伴奏乐器早期以双笛为主故亦称二簧。汉剧源于唐代"梨园法曲",后来,梨园弟子把梨园法曲带到陕南,吸收了当地的小调、散曲,逐渐形成汉调二簧。明代时初具规模,到了清道光和光绪年间已相当兴盛,并沿汉江流域远播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调传入北京,加入微调班子演唱,对京剧形成有深远影响。辛亥革命前后,陕西都督张凤翔支持创办"鸣盛学社",拥有师生300余人,与易俗社秦腔齐名。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调,属"皮簧唱腔",与弋阳、昆曲、梆子一起被称为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唱腔。因流传悠久,传唱广泛,在陕西汉剧成为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
    陕西汉剧以汉中和安康为基地,形成四个流派。安康派擅长文戏,通用紫阳话,音调浑厚而柔婉;汉中派音调悠扬绵软,唱腔吐字带川味;商洛派以武戏见长;关中派重唱工,表演细腻,音调高昂豪放。  汉剧西皮腔用于表现舒畅、爽朗、豪迈、愉快的情绪和场面;二簧用于表现悲哀、肃穆惋惜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交替使用,一些艺人还有创新,即一句唱腔上下用不同的板腔。其他唱腔有昆曲、吹腔、山歌、小调等。据统计,仅安康初步记录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
  汉剧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面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配以杨琴、三弦、琵琶、唢呐、竹笛等;武场面有牙板、梆子、暴鼓、锣、铙等。
  汉剧角色区分细致,有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帖、九夫、十杂等十行;解放后;共收集到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5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考究。
  陕南汉剧在解放后得到不断改进,汉中;安康都有专业汉剧团。汉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黄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等,有的剧本演出时间很长,从晚上一直演到天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剧目达1500个。安康汉剧团是汉剧中的一枝花,他们集体树作的现代剧深受观众欢迎。
  汉剧音乐优美;唱词婉转;道白通俗,加上地域的不通,秦声中夹杂着鄂腔、川味和豫韵,别具风格。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16:40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17:38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19:01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29:12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30:22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31:13

苍海 发表于 2009-12-9 21:31:59

凡人 发表于 2009-12-9 21:38:51

夸父 发表于 2009-12-9 23:34:52

观文赏图的同时,还了解了地方戏曲,受益匪浅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汉剧(中国古代四大名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