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4:20
黑水城 西夏城名,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以南32公里处。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城为长方形,全城面积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献资料。20世纪初,俄罗斯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5:27
被黄沙掩埋的古城墙。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6:34
被黄沙掩埋的城门。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7:42
本帖最后由 笑-傲-江-湖 于 2012-10-15 20:01 编辑
古城西北角的佛塔。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8:58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当时这一地区划归甘肃行省,称“亦集乃路”元朝在这里设置了亦集乃路总管府,管辖这一地区及西宁、山丹两州。由于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水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元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宽450米,南北长380米,是原来城市面积的3倍。扩建后的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区面积,而且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当时的黑水城,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登城马道7条,设有宽约6米的东、西城门两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在四面城墙的外侧还修筑了马面、角台等御敌建筑。在当时的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有直通城门的东、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组成的整齐街道。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黑水城,不仅城内十分繁荣,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当时,居住在黑水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七八千人之多。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19:59:36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20:01:01
古城外的清真寺。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20:02:06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20:03:46
本帖最后由 笑-傲-江-湖 于 2012-10-15 20:04 编辑
黑水城,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历史上曾建造过许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而且占地面积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宝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是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2-10-15 20:11:49
大同城,公元557年北周替代西魏,灭了北齐,公元560年北周第二位皇帝宇文邕登基。宇文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561年在居延地区设置了军事机构“同城戍”,驻地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