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0:24

安阳站组织三月初三拍民俗----林州黄华古庙会 (豫北第一庙会 )拍摄活动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时间:2012年3月24日(三月初三)
集合地点:林州市黄华山景区黄华寺门前
集合时间:7:00(送神仪式7:00开始)
交通方式:影友自已结合,拼车自驾。
路线:安阳-----林州----黄华寺(距林州市中心约七公里,路线:从林州市向西驾车大约8公里,从市区长春大道直行进入景区

费用:AA
(景区免票,有证的请带上相关证件)。
相关本次拍摄中的安全及相关问题按中国旅游摄影网《摄影师(影友)俱乐部公约》执行。

本次拍摄民俗情况简介:
黄华古庙会 — 豫北第一庙会
    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黄华古庙会,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庙会在每年的三月三期间举办,历时最长,共八天,影响最广,豫、冀、晋周边各县日客流量最高达到10万人次,活动内容最丰富,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包括在其中,被誉为豫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和“豫北第一庙会”。
黄华,这个和赵武灵王“谋胡服,习骑射”连在一起的地名,载入中国史册已经2300余年。这里不仅有四大寺庙及碑碣、诗赋、典故等诸多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以七十二景为代表的秀美自然风光。几年来,诸家媒体对它的深厚人文景观多有报道,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探寻的将是另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话题——黄华民俗活动的来龙去脉。
黄华庙会,是林州规模最大(会期8天)、参加人数最多、(日流量5万人)、影响最广(豫、冀、晋周遍各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项重大民俗活动。这些沿袭多年的民间传统习俗,至今仍保留着历代不同时期的祭祀形式、艺术特点及民众祈望平安的虔诚心态等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2:20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

610┉ ┉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4:15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庙会的起源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庙会是设在寺庙里或附近的集市。而黄华庙会却不是那种买卖货物的集贸市场,而是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目的的祭神赛会。按逻辑学推理,庙会自然应是“庙”在前“会”在后。据现有文字史料证实,黄华的“庙”最早可追溯至隋朝,而“会”却无史迹可寻,只在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出版的《林县志》中查到有“三月三,王母诞,士女会于黄华山中”寥寥几字。无奈之际,笔者只好到民间走访。当询问到魏家庄村的魏先虎(84岁)、杨水洼村王朝文(74岁)时,两位老人不约而同的叙述了如下一段故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胡大海的人在林县讨吃要饭,因他长得面相丑陋满脸是毛,人们听说他姓胡,便都叫他“老毛胡”。老毛胡走到哪里,人们都吓得关门闭户不敢见他。他饿的没办法,只好到黄华山中采摘野果充饥。他要了三年饭,只在桑水洼村一个老妈妈家吃饱过几顿。后来,朱元璋的军队打到了林州,胡大海就参了军。他作战非常勇敢,最终成了明朝的开国功臣。
全国政局稳定后,胡大海要求回林县报仇。朱元璋念他是有功之臣,准杀一箭之地。谁知刚进林州地界,这一箭竟不偏不斜射到一只老鹰身上,老鹰带箭前飞,明军尾随其后大开杀戒。杀得林州方圆50里内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只留下了桑水洼村那位老妈妈和黄华寺里的和尚。

291① ①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5:23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

613E E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6:03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后来,朱元璋听说林州叫胡大海杀的没了人烟*,便从山西往这里移民。胡大海也终于想通了这件事,不是林州人心不好,是害自己怕才不给饭吃。他后悔自己做事太卤莽,便又二次来到林州,计划先到桑水洼去看看那位救过他命的老妈妈,再到黄华寺住上几天,结果,到桑水洼一打听,才得知那位老人已经去世了。他到黄华后,见王母祠里冷冷清清,便想动员附近村庄的老百姓,趁“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家凑到一起闹闹红火,一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二求多子多福富贵满堂。
他的意见得到了黄华附近十几个村群众的一致赞同。第一年集会地点,就定在桑水洼村,提前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从黄华请到村中,搭台唱戏。附近各村都敲锣打鼓,来这里闹红火。到了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再把三位神灵送回黄华。在第一个“三月三”庙会上,数下申街村表演的好。胡大海看后十分高兴,当即封下申街为“先行官”。并宣:以后每年办“三月三”,任何村都不能排到下申街前边。这一年是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黄华庙会从此以后就开始了。
上述内容仅为民间传说,如果照此计算,庙会至今已有630多年了。

㎡ ㎡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6:56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

950㈢ ㈢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7:46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据原桑水洼村已故老人王贵福(1941——1998)抄写的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和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两次黄华庙会活动记载,黄华庙会分“大办”和“小办”两种规模。
一、大办。每四年举行一次。会期8天。具体程序是:
1、召开预备会。每年阴历年前,由主办村负责召集内外十甲长全体领导人会议。研究决定年后“三月三”庙会上的各村表演项目。春节期间,分头准备,进行排练。
2、庙会会期8天,每天的活动安排是:
第一天(二月二十八日):请神。上午七时,主办村携带祭品到黄华王母祠,请出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王灵官三位神灵。其余村在口头村东列队等候。将神迎送到主办村提前搭好的神棚内。中午12点前结束。下午和晚上主办村剧团演戏。

392囚 囚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09:58:38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6 编辑 <br /><br />

に に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10:05:26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7 编辑 <br /><br />第二天(二月二十九日):全部表演人员集合到主办村,然后,依次到西北乡杨水洼、李家池、南王庙、北王庙、西王庙、野家庄、魏家庄、南观西、马家庄、郭家庄、圪道、朱家庄12村进行游行表演。下午、晚上主办村剧团演出。
第三天(二月三十日):全部人员继续到东北乡申水洼、张家洼、席家洼、温家庄、谢家庄、付水洼、西峪十村、刘水洼、沟南18村游行表演。下午、晚上继续看剧团演出。
第四天(三月初一日):到东南乡田家庄、余家庄、王家庄、中山村、下申街、黄家庄、北关、小池、水车园、马肩、大余家庄、义路、火烧屯13村游行表演。下午、晚上剧团演出。
第五天(三月初二日):息坛上供。各村表演人员集合到主办村舞台前广场,进行文艺表演。
第六天(三月初三日):送神。早七时所有人员集合到主办村神棚前。经秦家庄、苗家庄、高家庄、小楼庄、口头将前述三神,送回黄华王母祠。祭拜表演完毕,送神队伍解散。下午,位于王母祠前的舞台上开始演戏,一日三场,连演三天。
第九天(三月初六日)拆台停演,庙会结束。
3、活动顺序:黄华庙会的游行表演顺序,除主办村排在最后外,其余村的排队次序每年都是固定不变的。从前到后依次是:下申街(戏剧、竹马、跑帷子)、马肩、落家庄、田家庄(对鼓)、余家庄(对鼓)、王家庄(对鼓)、西峪十村(武社火)、大余家庄(对鼓)、义路(抬歌)、张家庄(抬歌)、谢家庄、温家庄、吴家台、付水洼(抬歌)、席家洼(武社火)、朱家庄(抬歌)、圪道(抬歌)、郭家庄(武社火)、南马家庄、南关西(戏剧)、火烧屯、沟南、郝家庄(戏剧)、秦家庄(戏剧)、高家庄(抬歌)、苗家庄、口头(武社火、抬皇杠)、小庙庄、小楼庄、马地掌、王家庙(旱船)、宋家庄、魏家庄、(武社火)、杨水洼(武社火、抬皇杠、跑报子)、申水洼(武社火、抬皇杠、跑报子)、李家池(武社火、抬皇杠、跑报子)。

632I I

探索发现 发表于 2012-3-23 10:12:15

本帖最后由 汇力影像 于 2016-5-2 17:47 编辑 <br /><br />二、小办。除“大办”年外,每年举行一次。会期六天。日程安排是从农历二月底开始,由主办村从黄华把神请到村上,演戏三天,其他村表演人员自愿参加。三月三日上午将神送回。当日下午,王母祠舞台演出开始,至初五晚结束。
据王贵伏老人留下的文字史料记载,解放前,最后一次黄华庙会的时间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当年,轮到王家庙村主办,日寇飞机不断来林县轰炸。“三月三”过后,战事连年不断,这项沿袭数百年的大型民俗活动从此被迫停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三月三”黄华庙会民俗活动,终于在1991年经政府许可得以恢复。庙会会期及基本组织形式等,仍沿袭了过去的传统做法。所不同的是:
1、民间舞蹈种类减少了。武社火、抬歌、戏剧表演、抬皇杠、对子鼓、跑报子等多种群众自演自乐的节目断代失传。替而代之的是目不暇接的群众性秧歌。传统舞蹈“跑帷子”,近年虽有恢复,但规模和水平比起当年已逊色许多。
2、过去表演人员全是男性,现在到农历三月,男人们大多都已打工外出,表演队伍变成了几乎清一色的“娘子军”。

3、过去是用震耳欲聋的“三眼炮”开道助威,现在,为了确保安全,三眼炮退役。劈里啪啦的鞭炮声,虽然也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但与三眼炮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4、过去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一天往来数十里,走路全靠两条腿,道具,乐器全得肩扛手拿。现在路宽了,车多了,不光大鼓不用人扛肩抬,就连演员在来往途中,也全坐到了车上。就这样,有的还嫌坐的不舒服哩。                              

┊ ┊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安阳站组织三月初三拍民俗----林州黄华古庙会 (豫北第一庙会 )拍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