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的感慨——走过四川(二)
本帖最后由 三月溪 于 2012-2-17 11:09 编辑早晨从茂县赶往成都,途中要到都江堰游览。 如果不是地震,我对汶川的印象只是一个路途中的标记。还有就是那崎岖的盘山公路、险峻而又青翠的山峰、和万丈深渊下奔腾的岷江。谁能想到,就在我们经过那里之后,这美丽的地方成了“死亡之谷”。满目青翠的山川竟在瞬间埋葬了无数生命。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西南部是邛崃山系,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央。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西南部为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就在卧龙。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汶山、汶川等建制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6%;回族占1.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汶川县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到都江堰已近中午,午餐后参观。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一路伴随我们的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我们先乘观光车到达索桥,走过索桥到了“鱼嘴”分水堤。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原来构成鱼嘴的竹笼石早已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坚固。奔腾的江水在这里被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的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底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鱼嘴将江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准备着流向成都平原。如何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道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此间的苦心可谓巧也。 站在岷江岸边远望,水流平缓,江风徐来。两岸树木葱茏,春花绽放,亭台楼阁掩映在繁花绿叶之中。鱼嘴、飞沙堰从北到南排列,到了宝瓶口往东拐弯,岷江水就驯服地流进川蜀大地。两千多年来,这里地肥水美,成为“天府之国”。观今思古,不禁为先民的智慧所折服。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去往二王庙的路旁墙壁上,有嘉庆皇帝所题的“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庙内有修缮鱼嘴时从江中打捞上来的李冰石像,高过常人,面带微笑。仿佛还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丰功伟业之中。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5.12汶川大地震以后的一天,我打开了四川之行的旅游日记。如今,许多美丽的风景可能不复存在。我不禁想起在叠溪海子岸边休息时那和气的小店老板,和他的妻子、孩子。还有牵着牦牛招揽游客的藏民。地震以后,他们是否平安?在自然的威力下,人类显得十分无奈。也正是这些灾难使我们懂得了:要敬畏自然,珍视生命。虽然造山运动破坏了美丽的家园,但是谁能说若干年后那里不会又是一片美丽的风景?沧海桑田,就是这样变换着,从远古到如今。
本帖最后由 假寐的猫 于 2012-2-17 12:07 编辑
看着这么清的水就舒服!谢谢姐姐分享 ! 回复 假寐的猫 的帖子
多谢首席欣赏! 深淘滩,低作堰。堰区的伟大水利工程,造福了长江下游。漂亮的纪实,欣赏支持佳作。 回复 金惠钟 的帖子
多谢惠顾,请多指教! 鼓励支持欣赏!
喜欢您的拍片风格.图为并茂。好拍支持。:victory: 回复 麦莎风雨 的帖子
多谢欣赏!!! 回复 无敌兔兔 的帖子
谢谢支持欣赏!! 好文笔,好拍
页:
[1]
2